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都说春天的美让诗人们费尽了笔墨,而这秋天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细细论来,秋天给予诗人的诗思或许还要更加丰富一些,毕竟秋天既有繁华亦有萧瑟,既有幽旷亦有恬淡……。
![]()
读过了释道全的《秋晓》,本期我们再来分享一首宋朝诗人笔下的《秋郊》。
秋郊
宋·吕陶
西风萧瑟动年华,村望犹将景物誇。
山色半随云势断,浮光多被竹阴遮。
社前归兴双飞燕,雨后新声几处蛙。
万里桥南亦如此,十分有意作农家。
吕陶,字元均,号净德。祖籍眉州彭山(今属四川),后徙成都,我国北宋大臣、文学家、诗人。
在王安石新法方炽时期,吕陶却以监察御史里行身份,连章论新法不便,进而被贬职放逐到成都府路提点刑狱。
虽然这次贬职与放逐对作者来讲并不是那么残酷,并未对他的身心与生活造成太过于严重的伤害。
但是,作者终归还是与政权中心之间有了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他已经被边缘化,有着随时可能会迎来更大的“贬谪”的人生风险。
在一个秋日,作者走在乡间的道路上,眼前的风景让他身心疏朗,于是“作农”的想法也又一次涌现。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秋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的。
![]()
诗的首句及时点题,同时也初步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情:西风萧瑟动年华,村望犹将景物誇;萧瑟的西风吹过,让人对光阴的流转又敏感了许多,站在村前遥望,到处都是优美的景色,让人不得不由衷地赞叹。
前一句通过“萧瑟”一词,在无形之间将秋天特有的凉意传递出来,进而让“动年华”三个字的情感张力更显充分。
尽管作者对光阴的流转有所感触与感慨,但这种感触与感慨却又并不过于消极,它只是一个诗人普通的心理反应而已。
所以当作者在看到满村风景的时候,他刚刚涌现出的感慨便在一时之间被驱散,进而让自己的心情变得颇为轻松和愉悦。
景色之美与作者心情之愉悦,全在一个“誇”字中;那么作者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他在首联中没有写,这样的“留白”使得读者对下文的到来充满期待。
来看颔联:山色半随云势断,浮光多被竹阴遮;远处的山峦被白云遮挡了一半的轮廓,太阳的光线则多被竹阴所遮盖。
我们常说,一首诗是否吸引人,它其中的景语描很关键。而吕陶此诗的颔联就通过生动的景语将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使得我们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但想象力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而且还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颔联的前一句将镜头拉开,借助远距离的裁剪,把云与山连、云遮山断的壮观景象予以勾勒。
后一句则又将镜头移到近处,把竹阴与阳光相互融合、相互掩映的奇妙景象刻画出来。
山青云白,日暖竹翠,这样的画面生机勃勃且清爽宜人,作者不言心情,但他愉悦的心情却又尽显笔端。
![]()
“社前归兴双飞燕,雨后新声几处蛙。”;秋社之际,双双飞翔的燕子像是在赶回来祭场,雨后的草丛中,不时能够听到青蛙的新的鸣叫。
古代有举办秋社的习俗,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农家会在这一天祭拜社神以报秋收。
所以这句“社前归兴双飞燕”也自然融汇着丰收的喜悦之情,而且飞翔的燕子更是为画面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读来别有一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安稳与美好。
前一句写视觉,后一句则写听觉。一个“新”字写出了雨后蛙声的活力,也含蓄地写出了秋雨对万物的润泽之功。
“万里桥南亦如此,十分有意作农家。”;万里桥之南也是这样的风景,让人不由产生了想做个农人的念头。
“万里桥”是成都南门外的古桥,作者是成都人,所以他特意点出“万里桥”,旨在特意强调自己的家乡。
“亦如此”可谓将画面的空间无限制地放大,让我们看到了眼前与天边,以及从南到北皆是作者于中间两联中所写的景象,皆是一片繁荣、喜庆和美好。
最后一句从虚象下笔,充分且又鲜明地表达出了作者的真实心理与丰富情感,它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
所以从作者的这句“十分有意作农家”上面,我们也是再次看到了他对眼前田园风景的赞美,看到了他从政治漩涡中脱离出来而投身于田园的那种明朗心境,读懂了他已经超脱并趋向淡泊、乐观朴实的高尚情怀。
![]()
远山半露微云外,秋气凉分疏竹间;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读古人诗,也学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依旧在此与您有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