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这天,海上风浪不大,可国际航运圈却起了一阵“政策风暴”。美国率先出招,对所有与中国有关的船舶加收额外港口费用,宣称要“维护国家安全”。中国没犹豫,立即启动对等反制——凡与美国有关的船舶,靠中国港口时都要缴纳特别港务费。消息一出,海运界炸了锅,首批受影响的不是货轮,而是一艘原本准备靠港中国的美国豪华邮轮。
出手就是反制:对等港费,直击要害
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就放出风声,称要调查中国造船、港口与物流行业的“补贴行为”。到了10月,美国正式启动附加港费政策,从这一天起,只要是中国建造、中国公司拥有或中国运营的船舶,挂靠美国港口就得掏额外的钱。美方宣称这笔费用是“公平调整”,可业内都知道,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政治操作。
![]()
中国的回应来得干脆。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公布反制公告,明确自10月14日起,对美国建造、美国控股或由美国运营的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定价每净吨400元人民币,并规定年度最多收费五个航次。这份文件措辞稳,但分量十足——这意味着中国港口正式开启“以牙还牙”的收费机制。
10月14日零点,《实施办法》正式生效。当天起,凡符合条件的美方船舶,靠中国任何一座港口都要缴费。这次反制有三个关键词:精确、对等、分阶段。政策不仅覆盖货轮,还包括油轮、集装箱船、甚至邮轮。此举的核心,就是让美国在贸易层面的施压遇到现实阻力。
政策发布后,航运圈立刻感受到涟漪。国内港口部门、船代公司、航线联盟都开始计算成本。一位业内人士算过账,以美国注册的中大型邮轮为例,单次靠港费用可能高达一千万元人民币。这笔钱不算致命,却足以让企业掂量利润表。
![]()
美国媒体随即反应强烈。路透社和彭博社在报道中称,中国的措施“精准击中美国航运神经”。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此举相当于用对等规则“接住”了美方的球,让港口政策成为新的谈判筹码。有人笑称,这一轮中美的较量,从“芯片战”打到了“码头战”。
中方反制并非仓促之举。早在美方发布301调查结果时,国内主管部门就已拟定方案,确保政策可操作且符合法律程序。官方强调“依法反制”,既合法合规,又能让美方切实感受到代价。这种不动声色的策略,让国际观察者评价为“技术性反制的典型案例”。
![]()
豪华邮轮急刹车:拒交港费的美国客船
10月16日,一条消息引爆财经媒体:美国豪华邮轮“Riviera”号突然取消上海靠港计划,理由是“未能达成费用安排”。这艘邮轮隶属美国诺唯真集团旗下的大洋邮轮公司,原计划15日在上海靠泊两天,进行补给和游客换乘。财新报道指出,按照中国新规计算,该船应缴特别港务费约人民币1167万元。
消息一出,业内哗然。过去,邮轮靠港中国向来顺利,如今却因政策收费问题改航,成为中美港务反制的首例。邮轮公司方面虽未公开说明细节,但多家外媒引用“公司拒交特别港务费”这一表述。上海港方面证实,该船未进入港口调度名单。
这笔1167万元的费用是怎么算出来的?根据实施办法,港务费按“净吨×400元”计算,以邮轮约3万净吨计,总额确实相当可观。对于邮轮公司而言,这意味着一次靠港可能吃掉部分航程利润。面对这样的账单,美国公司显然选择了退一步——绕道而行。
![]()
“Riviera”号取消靠港后,改挂釜山,重新规划航线。韩国媒体迅速报道此事,称“邮轮改靠釜山,旅客行程延误”。乘客在社交平台抱怨行程被打乱,而中国网友则调侃:“拒交就别靠,政策有力有效。”从商业角度看,这次事件虽属个案,却具有标志性意义。
业内分析,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港口反制政策的现实落地。过去,美方对中国施压多停留在文件层面,中国的回应往往是外交声明;这一次,实打实的经济行为直接影响到航运公司决策。美国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选择题——要么交钱靠港,要么改道增加成本。
港务费政策一出,美国媒体立刻展开舆论攻势。有分析称中国此举“或损害全球航运秩序”,也有声音认为“这只是象征性动作”。但在行业人士看来,这并非象征,而是一种明确信号:中国在对等反制上不再只说不做,而是拿出具体经济工具,让对手付出可量化的代价。
![]()
这一轮事件,也让“对等反制”四个字从政策文件走向现实。无论是豪华邮轮还是班轮公司,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航线和成本模型。对中国而言,这场看似微小的港务费战,是展示政策执行力与经济自主权的窗口。
反制引连锁反应:美企急算账,中方稳中制衡
“Riviera”号取消挂靠后,整个邮轮圈都在议论。美国媒体一开始以为只是个别事件,可不到两天,几家跨国航运公司开始召开紧急会议,评估中国港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按照新规,只要船舶与美国存在法律或股权关联,都在征收范围。那意味着,美国籍船只、美国控股的船东、甚至部分租船运营商都得考虑多付一笔不小的港费。
![]()
航运圈是精算成本的地方。一艘大型邮轮单次靠港成本动辄数百万美元,新规一来,利润表直接缩水。更棘手的是,中国港口占据东亚航线枢纽位置,从新加坡到日本、韩国,几乎都绕不开中国海岸线。要避开中国,就得改靠釜山或高雄,多出航程、油费、保险费,算下来未必划算。美国企业一时间陷入“靠也贵,不靠也亏”的尴尬。
美方企业协会迅速表达关切,美国国际邮轮协会在声明中称“将评估政策影响”,但同时强调“尊重各国主权”。这种表态含蓄,既不想正面硬碰,又不愿承认受制于人。路透社援引业内人士话说,这次中国反制“命中要害”,让美方措手不及。
在中国,反制措施被视为合理的防御性回应。交通运输部发言人表示,该措施“旨在维护中国航运企业的正当权益”,并强调“对等原则、公平征收”。这不是贸易战的情绪化反应,而是法律框架下的对称行为。政策出台后,国内港口秩序正常,收费流程公开透明。
![]()
外界关心的是后续影响。中国媒体指出,美国的301措施并非孤立,它与更大范围的科技管控、关税加码同步进行。中国的反制港务费,表面是经济领域动作,实质上在传递信号——中国有能力、有制度工具应对多线施压。
市场反应也说明问题。消息发布后,航运股短暂波动,随后回稳。多家中国港口企业表示,日常货运业务未受影响。相比之下,美国邮轮股价轻微下跌,机构分析称,这与市场对亚太航线不确定性的担忧有关。
舆论上,国内外立场明显不同。美媒多用“报复性措施”来形容,而中国舆论更强调“对等反制”“合法合理”。一些国际智库指出,这次事件是全球贸易体系中“经济对等”趋势的缩影——谁出手,谁就要承担成本。这场博弈正在重塑航运规则。
海上规则重洗牌:从港口看中美新平衡
10月中旬这场港务费风波,看似是航运圈的技术争端,实际上反映出中美博弈的结构性变化。过去,美国在海事规则和航线体系中占据主导,如今中国以港务规则为抓手,正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应对机制。一次港费,背后是权力平衡的调整。
![]()
中国港口的地位决定了反制效果。数据显示,中国港口处理的全球货运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亚洲邮轮航线中,近七成靠港地都与中国相关。对任何船东来说,失去中国港口意味着市场和补给的双重损失。这也是为什么“Riviera”号事件一出,整个行业都开始重新计算风险。
反制政策还透露出另一层意图——制度化。中国此次措施严格依照交通运输部公告实施,有明确公式、收费标准和豁免条款。比如,中国建造的美国船舶可豁免,年度收费航次有上限。这种“留口子”的设计让政策具备弹性,也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
从全球层面看,类似对等收费已成为趋势。美国此前对欧洲、日韩的港务政策也曾引发争议,而中国的快速反应让外界看到另一种做法:不走政治宣言路线,而是直接以经济手段回击。对国际企业来说,最怕的不是制裁,而是不确定性。现在,这种不确定性正在向美国方向转移。
![]()
学者认为,这次事件将影响未来的航运格局。若美方持续坚持附加港费政策,更多航运企业将调整投资方向,把亚洲市场重心放在中国、东盟等地。反之,若美方寻求谈判,中国的制度工具也可随时调整。短期冲突,长期博弈。
在舆论层面,中国媒体强调的是自信与底气——“有来有往,有理有据”。这一轮反制没有情绪化表态,却以实质性行动展示执行力。相比过去的被动防守,现在的中国更善于用制度工具反击对方的经济施压。
截至10月17日,港务费政策运行稳定,除“Riviera”号外未再出现公开拒缴个案。行业报告指出,短期影响可控,长期效应需观察美方政策走向。中美在港口、贸易、科技等多领域的较量仍在继续,但中国的反制路径已经清晰——以规则为武器,以平衡为目标。
参考信源:
新华社《交通运输部发布对美船舶特别港务费公告》2025年10月10日
人民网《对美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正式生效》2025年10月14日
财新网《美国豪华邮轮取消上海靠港,拒交1167万元港务费》2025年10月16日
路透社《中美互征港务费引发航运震荡》2025年10月17日
南华早报《美国邮轮改靠釜山,中国反制措施显效》2025年10月17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