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小剧场话剧《下场》将于10月22日-26日和10月29日-11月2日在国话先锋智慧剧场上演。
![]()
2024年,在由原班团队创作的话剧《万火关》中,演员王镭与郭毕东曾化作两件静默却充满生命的戏服——一件是沧桑斑驳的“老年靠”,一件是光华未绽的“青年靠”。他们以“物”之身,诉说着等待、记忆与传承的寓言。
![]()
△ 话剧《万火关》剧照 王镭饰“老靠”(摄影/李晏)
![]()
△ 话剧《万火关》剧照 郭毕东饰“小靠”(摄影/李晏)
而今,他们脱下戏服、走出衣箱,在新作《下场》中化身一对血肉饱满、情感汹涌的父子:王镭饰演逃避半生终归来的父亲唐宏鸣,郭毕东饰演身患绝症却执念登台的儿子唐驰。
![]()
△ 话剧《下场》排练照
王镭 饰 父亲唐宏鸣 | 郭毕东 饰 儿子唐驰
从“衣”到“人”,从象征到现实,从等待到重逢——他们再度并肩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以更深刻的情感张力、更复杂的角色关系,完成一次表演意义上的“蜕变”。今天,我们与二位演员展开对话,聆听他们如何从戏服走向人间,又如何在这一程父子关系中,找见自己与角色的回响。
对话
王镭
郭毕东
![]()
王镭 饰 唐宏鸣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剧爱好者,木偶戏演员。1988年入行,历经演而优则导的转变,2007年创办北京欢乐童年木偶剧团,至今创排多部舞台剧,演出两千多场。
舞台剧演出经历:《玩偶》《哪一夜,我们搞音乐》《太阳弑》《戒严》《当司马他遇到韩寒》《伽利略》《孤单星球》《蚂蚁没问题》《悍·爱》《黑羊》《万火关》等。
郭毕东 饰 唐驰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
舞台剧演出经历:《终成眷属》《西游记》《黄粱一梦》《花木兰》《屈原》《阿凡提》《苏东坡》《小王子》《神探艾小坡》《万火关》《大江东去》等。
![]()
从“衣”到“人”,角色的蜕变与突破
从一件戏服到一个父亲,心态上有何转变?表演方式上有哪些突破?
王镭:《万火关》和《下场》这两个戏,从角色在剧中对生活现状的态度来讲,一个是“苦苦等待”一个是“远远离开”;一个是“物”一个是“人”。最终二位都发生了变化,具体剧情我就不描述了,但最终都是“人性的光芒”在闪耀。简单说就是一个字——“爱”为了“爱”老靠把小靠“送走”;为了“爱”父亲要把儿子的遗愿“完成”。从表演方式上说《下场》人物关系一目了然,父子间的情感变化非常清晰,更加具有现实主义话剧的特征。
从“小靠’到“儿子唐驰”,表演方式上有哪些突破?
郭毕东:从饰演“一件靠”到演绎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我觉得最大的突破在于需要更深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从小学习京剧的经历,和唐驰这个角色的人生有很多共鸣。这种契合让我能更精准地揣摩角色的心理,表演时细节能更丰富,也更容易沉浸到角色里。
![]()
△ 话剧《万火关》剧照 郭毕东饰“小靠”(摄影/李晏)
唐宏鸣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他与“老靠”有何共通之处?
王镭:唐宏鸣作为一个父亲并不完美,眼高手低,死要面子,自以为是,逃避现实,面对责任选择“远远离开”。他是在亲情的润泽下逐步醒悟,回归,完成自我转变。他的转变其实是爱的力量,是人性的光芒。
“老靠”在长久的等待中满怀着希望,最后把“小靠”送走,把希望留给“小靠”;
唐宏鸣唐驰父子在亲情的感召下消除隔阂,取得谅解,完成亲情间的“团圆”。
希望和等待;陪伴与关爱,这也许是“老靠”和父亲这两个角色相通的地方,也是我们想借演出传达给观众的想法……
![]()
△ 话剧《万火关》剧照 王镭饰“老靠”(摄影/李晏)
唐驰与“小靠”都在寻找自我,这种延续性如何体现?
郭毕东:两个角色确实都在寻找自我,但方式不同。“小靠”的寻找更抽象、更象征性,而唐驰的寻找则是具体而迫切的——他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与父亲、与艺术、与自己的三重和解。
这两个角色心里都揣着份盼头。“小靠”盼的是徐碧珊,盼的是登台亮相、发光发热那一刻;唐驰盼的是父爱,是能和父亲同台唱戏的那一天。 他们这份对“徐碧珊”和“唐宏鸣”的执着等待,在我看来,就是这两个角色最深的共鸣,也是戏里那份说不清道不明、却又实实在在延续下来的东西。
父子关系的构建与情感张力
《下场》中的父子关系非常复杂,你是如何理解和进入这对父子的世界?
王镭:父子关系属于典型的亲情关系。亲情关系的基本行为是:育幼行为,互助行为,陪伴行为。《下场》中父亲缺失的恰恰就是这三种基本行为,而且一缺就是26年。父子间的矛盾也是因此汇集和爆发的。同样,也是因为父亲回国照顾生病的儿子,亲情关系渐渐缓解最终冰释前嫌。父亲努力“去完成”儿子的遗愿……
郭毕东:其实我的人生轨迹和唐驰意外地重叠。从小没见过亲生父亲,就像从小被父亲抛下的唐驰一样。是我的继父,他是一位花脸演员,把我领进了梨园行的大门。他像剧中爷爷那样,把一身本事传给我,也让我从小尝尽了练功的苦。每次和王镭老师对戏时,那些关于父爱的渴望、审视与挣扎,总会特别尖锐地刺进心底。排练的时候时常分不清自己是在演唐驰,还是那个曾经压腿下腰后、望着父亲发呆的自己。
![]()
△ 话剧《万火关》剧照(摄影/高兴达)
《下场》中有没有某一场戏或某一句台词让你们特别触动?
王镭:这个戏的很多台词都值得玩味。如果以剧中一个将近60岁即将步入老年的角色为出发点的话,有一句话在排练之初就很让我共情:“如果生活和演戏真的是一回事儿就好了,可以彩排就好了!已经过去的生活只是彩排,还有第二次,那才是正式演出……”
郭毕东:我最喜欢的台词是第四场戏里的,我觉得很有画面感,也能从侧面体现唐驰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那段台词是这样写的:有时候我在家,还会像这样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你看的那片树林了吗,公园的树林,那树顶连成一片,我会把它想象成铺好台毯的舞台,上面的天是天幕,下面的那些路灯,就很像舞台边缘的花篮。那个靠就在那边儿跑动、飞舞、飘扬。
再度合作:默契有余,挑战依旧
这是你们继《万火关》后的第二次合作,是否在排练中自然带入之前的角色关系?有没有带来新的默契?
王镭:合作中有默契是肯定的。一年多了毕竟熟悉了。但要说带入之前的角色关系这事儿吧,我觉得还不是那样的。举个例子,两个同事一辈子一个单位,在创作方法和演剧理念上有可能相互熟悉并认可,但是就创作而言,还是要一戏一格吧。新的默契肯定是有的,先卖个关子,咱们剧场见分晓。
郭毕东:与王镭老师的第二次合作了,之前《万火关》的排练演出,为这次创作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排练中能更高效地进入状态,更敏锐地感知对方的表演节奏与情感变化。带入之前的角色倒是没有,因为戏的区别还是挺大的,新角色需要重新创作分析,赋予新的灵魂。
![]()
△ 话剧《万火关》剧照(摄影/李晏)
排练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王镭:对京剧艺术的敬畏,一种由外及内的敬畏。我是演木偶戏的,不是京剧演员。从台词形体上怎么去呈现一个“世家子弟”?一个不愿背负责任,选择“远远离开”的“世家子弟”在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子?对我来说没有参照只有挑战。靠剧本的提示;靠导演的引导;靠自己的“猜”。好在这次演的是个人不是一件“靠”,那就从人物出发,找角色,找人物。
郭毕东:对我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首次接触现实主义戏剧的风格。我担心自己的表演在细节处理和情感真实性上达不到应有的水准,毕竟这类作品非常讲究对生活本质的提炼和人物世界的自然外化。不过我会全力以赴,争取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活在舞台上的角色。
![]()
△ 话剧《万火关》剧照 王镭饰“老靠”(摄影/李晏)
一座桥,让更多人走近传统
两部戏都涉及京剧元素,你们对这种讲京剧故事的话剧有怎样的理解和想法?
王镭:我是在北京市戏曲学校念的中专,工作了19年后,又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的导演,所以对京剧不是特别陌生。同时,我还是个话剧演员,那么,有人愿意以话剧这种艺术形式为载体,讲述与京剧有关的故事,我特别感兴趣,非常愿意参与。这么说话是不是有点儿绕?
郭毕东:通过话剧来讲京剧故事,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义!它就像一座桥,能让更多原本不太接触京剧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能轻松地走近它、感受它的魅力。我自己从小学习京剧,虽然现在主要演话剧和音乐剧,但觉得以前下的功夫没白费。能通过现在的创作,为京剧的传播和焕新尽一份力,真的特别开心。
![]()
△ 话剧《万火关》剧照(摄影/高兴达)
《下场》探讨了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你们如何看待这一主题?
王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迎难而上”和“远远离开”都是行动和态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把不同的人物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行动和态度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去感受,我想这也是剧作家创作的初衷。就我个人来讲,入行38年,还在干着;还在热爱着;还有激情;偶尔还会热泪盈眶……
郭毕东:这点确实挺现实。现在大家都习惯了刷短视频的快节奏,能静下心看一场京剧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京剧恰恰需要慢下来细品,才能懂它的深厚美好。其实也不止京剧,很多艺术门类非遗传承都是需要慢下来用心感受,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慢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
△ 话剧《万火关》剧照(摄影/高兴达)
“我们愿意继续演父子,甚至情敌”
《万火关》收获了很多好评,你们对《下场》的观众反馈有什么期待?
王镭:最真实的感受是最值得期待的。
郭毕东:借用《万火关》里的一句台词吧,“观众走了很远的路来看我们,我们就要走更长更远的路去迎接他们”。
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继续合作?
想演什么样的关系?
王镭:当然愿意。近朱者赤呗,首先,小郭是一个阳光、热情、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青年;其次,小郭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从《万火关》到《下场》合作的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在排练中能得到碰撞和交流,在演出中能得到呼应和支撑,可以说,跟小郭合作尤其是演出,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
说到再次合作,只要在三观统一,审美趋同的前提下,师徒/父子/同事/兄弟/伙伴/对手,哪怕是情敌,我都愿意尝试。提起情敌这事儿,以我们俩的岁数,相差这么大怎么会成情敌呢?一定会有故事,我还挺期待!嗨!扯远了,今天就聊到这呗……
郭毕东:当然愿意继续合作!王镭老师我平时都喊他"镭哥",从《万火关》排练起就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经过两部戏的磨合,我们在舞台上已经很有默契了。至于未来角色?父子档应该是最合适的,毕竟我们俩这年龄差摆在这儿,演起来有天然的真实感!
![]()
![]()
△ 话剧《下场》排练照
《下场》不只是一部话剧,
它是千万中国家庭父子关系的缩影——
那些以“为你好”为名的伤害,
那些在沉默中错过的岁月,
那些直到最后才试图达成的理解。
我们也许都曾是唐驰,渴望一句“认可”;
我们也许都将是唐宏鸣,学习如何说“爱”。
在这出戏里,我们看见彼此,也照见自己。
![]()
话剧《下场》
演出时间
2025年10月22日-10月26日19:30
10月29日-11月2日19:30
演出地点
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智慧剧场
票价及购票方式
50/100/180/280元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