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医脉圈
![]()
谁敢信?开了18年的 新乡仁爱妇产医院,居然主动要 “降级” 成一级综合医院了?
![]()
公告里写得实在:市场经济下行、生育率持续下降、成本居高不下,两年亏下来撑不住了,只能靠融资兼并转型,从 10 月 1 日起歇业装修,要等三个月才开门。
说起来也不难懂,这两年大家口袋里的钱紧了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愿意生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少了 —— 妇产医院的 “客源” 都在肉眼可见地减少,再加上房租、医疗设备维护、医护人员工资这些成本没见降,亏损其实早有预兆。
可真看到熟悉的医院要变样,还是会忍不住替人揪心:那些本来打算在这产检、生孩子的家庭,现在是不是得重新找医院?
更让人心里发沉的是,新乡仁爱不是个例。
中国医院协会的余小宝副会长说过,疫情以来,已经有 2000 多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了。
光我记得的,唐山南湖医院、西安新长安国际妇产医院、沈阳美德因妇儿医院…… 去年一年就有好几家知名的专科医院关门。
![]()
最让人震惊的是重庆那家全域肿瘤医院,2024 年底被裁定破产的时候,我特意去查了数据 —— 投资总额高达 30 亿元,还是国有控股的三级肿瘤专科医院,结果到去年 6 月,账面负债就有 5.19 亿。
![]()
还有首都医疗骨科医院,注册资本 1 个亿,最后累积欠债 1.53 亿,剩余资产却只有 14.23 万元!你没看错,就是 14 万多,连一套普通房子的首付都不够。
有人可能会说,“倒闭的都是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不还好好的?” 可你想想,专科医院的困境从来不是 “民营” 还是 “公立” 能完全决定的。
比如妇产、骨科、肿瘤这类专科医院,大多靠 “单一赛道” 吃饭:生育率降了,妇产医院就没了客源;骨科患者被综合医院分流了,专科骨科医院就难以为继。
一旦赛道上的需求变少,或者成本涨得太快,就很容易 “一踩空”。
这事儿最直接影响的,其实是我们普通人。备孕的朋友要重新筛选医院,熟悉的医生可能要换;家里有老人需要看骨科的,原本认准的专科医院没了,只能去综合医院排队;就连那些在民营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看着同行一家家倒闭,心里也会犯嘀咕:自己的饭碗还稳吗?
当然,新乡仁爱选择 “降级” 转型,不是认输,反而是一种 “求生欲”—— 从二级专科转到一级综合,能看的病多了,比如感冒发烧、慢性病管理这些日常需求,至少能 “东边不亮西边亮”,抗风险能力强点。
可这背后的无奈,谁又能忽略呢?曾经专注于妇产领域的专业医院,现在要靠拓宽赛道才能活下去,专科医院的冬天,早不是“冷”能形容了,是冰碴子往脖子里灌。
这不正是行业寒冬的缩影吗?
![]()
其实我们从来不需要 “越多越好” 的医院,而是需要 “能放心托付” 的医院。
当一家妇产医院为了活下去选择转型,当 2000 家民营医院从市场上消失,我们该关注的不只是 “哪家医院关门了”,更是 “怎么让真正有需求的专科医院,能扛过这个冬天”。
最后想说:当专科医院选择 “降级” 求生,这或许是医疗行业最真实的“破茧时刻”:当专科医院放下身段,当综合医院提升效率,当患者不再为“过度医疗”买单……
那些在寒冬里主动“降级”的医院,反而可能成为最先触摸到春天的人。
毕竟,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高级”的,而是最“适应”的。

继续教育、公共课,关注护言医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