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5年10月,欧盟委员会抛出一项新规草案,要求在欧洲销售新能源车的中企,必须强制转让电池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正式对外宣布,即刻起对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及其关键设备实施出口管制举措。
一边强索技术,一边收紧出口,这场围绕电池技术主导权的隔空对峙,究竟是谁在给自己挖坑?
![]()
欧洲打的什么算盘
说白了,欧盟这招就是想空手套白狼。想进欧洲市场卖车?行,先把电池怎么做的、电控系统怎么调的全教给我们,还得雇佣本地工人、采购本地零件。冯德莱恩说:"创造就业、增加价值",实际上就是想复制当年逼日本车企转让技术的老套路。
全球七成动力电池产能在中国手里,欧洲自己押宝的北伏公司2024年底就破产了,背负60亿美元债务。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宁德时代跟法国车企合作,欧洲本该借这些项目加速绿色转型,结果反而当成威胁。
![]()
欧洲车企在新兴市场栽了跟头,2023 年非洲地区汽车注册量仅 55.1 万辆,同比还跌了12.8%,这么大潜力的市场就是啃不下来。反观中国车企,2025 年 1-7 月在欧洲市场份额飙到 4.8%,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再单看德国,前 8 个月中国汽车注册量超 3.5 万辆,涨幅近一倍。
可欧盟的算盘看似精明,实际满是漏洞,强制本地采购让每辆车成本多花几千欧元,大众 ID.3 用欧洲电池比用宁德时代的直接贵 15%。更关键的是欧洲电池产能连影子都没,就算北伏没破产,它规划的 40GWh 产能也才是宁德时代全球产能的 2%,照当前进度,2030 年实际产能恐怕连目标的三成还到不了。
![]()
并且,这套政策可能违反WT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强制技术转让和本地化要求都是明令禁止的条款,中国已经明确反对,真闹到WTO,欧盟不仅得撤措施,还可能面临贸易报复。2024年欧盟汽车对华逆差就有230亿欧元,这一仗打起来谁吃亏还真不好说。
中国这次不惯着了
这回中国摆明了态度,你想拿技术?门都没有。2025年7月,商务部就把高性能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这些关键技术列入禁止出口清单。10月又追加一道,能量密度300Wh/kg以上的电池、生产设备、核心材料,全都要许可才能出口。
![]()
这招打得真准,现在欧洲量产电动车的电池能量密度还停留在250-280Wh/kg,中国管制的是300Wh/kg以上的下一代技术。欧洲想升级?要么花大价钱买中国授权,要么自己慢慢磨。宁德时代已经给福特授权CTP技术,每辆车收800美元专利费,这买卖欧洲人算得清。
其实中国早把鸡蛋分装进了不同篮子,没单吊欧洲市场。比亚迪已在泰国落地年产 15 万辆的汽车工厂,投产后能辐射东盟 6 亿人口的大市场。
![]()
墨西哥那边,也敲定了 600MW 光伏电站加 400MWh 储能的合作项目,既能绕开欧盟的限制,还能借着墨西哥的地理优势叩开北美市场大门。显然,欧洲市场虽重要,却不是唯一的选择。
2025 年前 8 个月,中国动力电池出口量达 111.5GWh,稳稳占住全球 64.4% 的市场份额。下一代电池技术上,中国更是握有主动权,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领域,中国专利数占全球 45%,而欧洲仅占 18%,差距一目了然。
![]()
更关键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65%的锂矿加工产能,在电池回收技术上拿下58%的全球专利。欧洲想突破?得在2030年前建成500GWh本土产能,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基本不可能。
双重标准玩得太明显
最让人反感的是欧盟这套双标做派。他们自己可以依照瓦森纳协定对中国封锁光刻机、AI芯片几十年,轮到有求于人了,自由贸易的遮羞布说扔就扔,直接明抢技术。
![]()
欧盟一边指责中国产业政策,一边通过《净零工业法案》给本土企业塞钱,目标是2030年本土满足40%绿色技术需求。《欧洲芯片法案》也是同样套路,计划2030年占据全球20%的半导体产能。这哪是追求公平竞争,分明是"只许州官放火"那一套。
2025 年 9 月的慕尼黑车展,把欧洲汽车业的矛盾摆得明明白白。中国展商扎堆亮相,116 家的数量占海外展商的 27.4%,直接拿下榜首。
![]()
而欧洲车企这边,一边忙着秀最新电动车型,一边又扎堆呼吁推迟 2035 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奔驰、宝马、斯泰兰蒂斯的高管们纷纷直言,这目标 “不切实际”,还要求给混合动力和小排量燃油车留空间。
德国总理默茨也表态到,政府虽支持电动化,但得守住技术开放的底线,不能靠政治手段给技术路径画框框。说到底,他们心里门儿清,靠行政命令根本填不平技术落后的坑。
![]()
欧洲在新能源领域投入确实不足,过去十年,欧洲车企研发投入持续下滑,大众2024年研发支出同比减少12%,比亚迪同期却增加35%。2024年德国汽车行业净减岗位约5.15万个,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工业部门。产业危机倒逼他们走歪门邪道,想靠强制手段走捷径。
谁的后路更危险
欧洲这么搞,短期内或许能给本土产业喘口气,长期看就是自掘坟墓。2024年欧洲电动车渗透率已经掉到15.4%,中国品牌在欧市场份额却从2.8%涨到4.8%。
![]()
德意志银行最新报告里藏着个关键信号,跨国公司对欧洲的投资意愿,已经连着三个季度往下走。这些企业心里都揣着顾虑,现在欧盟把针对中国的措施摆上台面,谁都怕今天对着中国动的手,明天就可能落到自己头上。
失去中国的优质产品和技术合作,欧洲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基本泡汤。当升科技、容百科技这些正极材料龙头已经表态,出口海外的产品主要供应欧洲、日韩及东南亚市场,但管制政策反而会提升中国材料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
![]()
对中国来说,存在着挑战,毕竟欧洲市场暂时还有分量。但这次反制反而推着中国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升级,2024 年前 8 个月,国内动力电池累计销 920.7 吉瓦时,出口 173.1 吉瓦时,同比涨 48.5%,占总销量 18.8%。即便欧洲市场受限,中东、南美、东南亚这些新兴市场也足够消化产能。
这场博弈如果持续下去,最终买单的是全球消费者。有机构测算,到2030年全球电动车平均价格可能比合作场景高15%,碳中和进程也会被拖慢。欧盟自己制定的气候目标,反倒可能因为保护主义政策实现不了。
![]()
真正的出路在哪?还得拽回规则框架里好好谈。中国大可以开放部分成熟技术,换欧盟在其他领域的合作空间;欧盟也该丢开单边主义的执念,靠联合研发找到共赢的路子。
说到底,2015 年欧盟给高通开罚单时,那记 60 亿欧元的重锤早把中国科技产业敲醒了。从高铁划破山河、5G 信号铺满街巷,到新能源赛道领跑、人工智能突破壁垒,如今这些亮眼成绩,全是中国科研人员和中企攥着劲拼出来的。
![]()
面对欧盟的威胁,中国企业的腰杆挺得很直,直接放话:“生意能不做,技术绝不让!” 欧洲要是想靠行政命令抄近路,到最后会发现,自己亲手关上的门,锁死的只会是自己的路。
信息来源:
环球网-英媒:监管成本和折扣因素可能导致利润进一步下降,欧洲车企将迎接“艰难的2025年”
21世纪经济报道-高端材料出口遇管制 锂电企业释放积极应对信号
光明网-北伏破产:欧洲新能源产业为何遇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