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今年10月14日,当新西兰铁路部长温斯顿·彼得斯站在聚光灯下,笑容满面地宣布将两艘全新公铁两用渡轮的订单转交给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时,许多人感到困惑。毕竟,就在不久前,这个名为iReX的项目刚刚以一种灾难性的方式烂尾,给新西兰纳税人留下了高达6.71亿纽币的巨额窟窿。
为一个刚刚亏掉6个多亿的项目“止损”而开香槟庆祝,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可新西兰就是这么做了,这是为何?
![]()
蓝图变黑洞的连锁反应
一切都要从那个与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的合作说起,这个项目最初的设想很美好,旨在更换已经服役长达28年、仅在2024年就因故障停运27次的老旧渡轮,重新连接新西兰的南北岛。然而,这份美好的蓝图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吞噬资金的无底黑洞。
最初7.75亿纽币的预算,在项目推进中迅速失控。到了2021年,账面上的数字已经翻倍,飙升至14.5亿纽币。更可怕的是,2023年新西兰财政部发出警告,项目的总成本可能会冲向令人咋舌的40亿纽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成本超支,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
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设计上的“水土不服”。韩国船厂提供的方案基于标准化模型,缺乏弹性,而新西兰的惠灵顿和皮克顿港口水文条件异常复杂。这意味着大量的定制化调整势在必行。每一次新西兰方面提出修改图纸,韩方都会毫不客气地追加费用,理由永远是“材料涨价”和“工程延期”。
更要命的是,整个项目的协同管理一片混乱。陆地上的配套工程成本被严重低估,比如拓宽港池、接入新的铁路线、升级电力系统,甚至还要考虑保护当地的珊瑚礁。这些隐性成本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压垮了整个供应链。
![]()
2022年,有11家分包商因为发现自己忙活半天利润已经归零,愤而集体退出。项目的失控,本质上就是“不确定性”的连锁爆炸。从财务到技术规格,再到供应链协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变数。
最终,新西兰新政府在2023年12月紧急叫停了这个项目,并向韩方支付了1.44亿纽币的和解金。连同前期投入,总计6.71亿纽币的沉没成本,换回的只是一叠无法执行的图纸,和一个惨痛的教训。
![]()
一个“确定性”套餐
当广船国际(GSI)进入视野时,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报价,而是一个完整的“确定性套餐”。这正是新西兰在经历了噩梦之后,最渴望得到的东西。这个套餐的核心,是将项目中所有关键的变量——价格、工期、质量——全部牢牢锁定。
首先是价格的确定性。广船国际开出的是一个“固定价格”,并且这个价格比韩国方面最终的预估成本低了整整40%。这种底气从何而来?答案是其无与伦比的全产业链控制力。从钢板的生产到高精度的焊接工艺,所有环节几乎都在其内部体系完成。
![]()
举个例子,他们自产的高强度钢材,价格比从韩国进口要低30%,而且供应稳定。这就从根源上对冲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
其次是工期的确定性。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2029年准时交付。这份承诺背后,是超高的生产效率。船体分段的预制化率超过90%,加上精确到0.1毫米的机器人焊接,大大缩短了建造周期。
这与韩国船厂曾因工人罢工导致交付延迟长达14个月的案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新西兰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准确预测新船何时能投入运营,结束旧船频繁抛锚带来的经济损失。
![]()
最后是技术与质量的确定性。广船国际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追踪到每一个螺丝的拧紧力度,确保所有工艺都严格符合标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新西兰定制的船只将配备智能能耗系统,可以节省15%的电力。
这种领先的绿色船舶技术,不仅满足了当下的需求,更避免了未来因国际海事组织新规而产生的合规风险。而且,这种全方位的确定性,还得到了市场的强力背书。
2024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已占据全球近半壁江山,展望明年更是要超过53%。在高技术船只订单的增速上,中国是韩国的三倍。全球18种主流船型中,中国在14项上都拿下了销量冠军。这些冰冷的数据,共同构成了一种让买家无法抗拒的“可信赖”感。
![]()
政治归政治,生意归生意
新西兰的这个决定,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激起了一阵涟漪。作为“五眼联盟”的核心成员,它的一举一动本应带有浓厚的政治考量。然而,这一次,经济规律和产业现实压倒了意识形态。
面对外界关于“国家安全”的质疑,铁路部长彼得斯的回应简单而直接:“船是运车的,不是发射导弹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当问题涉及到国计民生和纳税人的钱包时,务实主义必须占上风。这笔账其实很好算:选择中国方案,短期内直接省下数十亿纽币。
![]()
从长远来看,未来20年预计能为纳税人节省高达340亿纽币。更何况,新西兰的这种选择并非孤例,它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别无选择”。当所谓的“友岸”伙伴们无法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时,即便是最坚定的盟友也只能“用脚投票”。
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力拓集团,一口气与中国船厂签下了12艘大型散货船的订单;欧盟订购了6艘先进的科考船;德国甚至放弃了本土巨头西门子贵两倍的方案,转而订造中国的氢能运输船。
![]()
这种全球共识的背后,是全球造船业格局的深刻倾斜。韩国正面临产业链断裂的困境,需要从中国进口钢板,并额外支付15%的关税和海运费。日本和欧洲的船厂,报价普遍比中国高出60%,交付期还要再多等三年。至于曾经的霸主美国,其全球份额已不足1%,即便在《通胀削减法案》的巨额补贴下,其建造成本依然比中国高出35%。
产业的现实就摆在眼前,中国的优势已经从过去的“成本优势”,演变为如今拥有美日韩专利总和的技术优势。当优质、可靠且可负担的产能高度集中于一处时,任何试图绕开它的尝试,都将付出极为高昂的经济代价。
![]()
结语
当全球供应链深度嵌入,当产业优势形成压倒性格局时,任何试图基于意识形态构建“友岸外包”的努力,都将面临经济规律的严峻考验。新西兰的选择,不仅是为自己,也为其他西方国家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你是选择坚持政治正确,还是选择对纳税人负责?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早已写在全球造船业的供给曲线和那一本本厚厚的交付记录里了。
![]()
环球时报2025-10-16《证实了:选择中企造船》
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10-16《烂尾后,新西兰选择了中国船厂》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