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一纸命令,三十家媒体反对。这不是一场小打小闹的争议,而是一场对美国新闻自由的严峻考验。五角大楼提出的新记者准入政策要求记者在接受采访时“同意”相关条款——如果他们在采访中触及敏感或被视为“机密”的信息,他们可能会被标记为“安全风险”,从而失去采访资格。简单来说,军方开始对媒体施压,要么服从,要么失去报道资格。这项政策不仅引发了媒体机构的强烈反应,也让公众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未来产生了疑问。
从《纽约时报》到彭博社,从美联社到路透社,几乎所有主流新闻机构都在最后期限前拒绝签署这项新规定。新闻自由的原则被指责遭遇了空前的挑战:记者们的采访权利被威胁,公众的知情权被割裂,军方将这一切都包装成“国家安全”的保护伞。美国军方声称,这一政策最符合国家安全的利益,然而,这背后的“安全”究竟是保护国家的真实需要,还是掩盖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
从表面看,这项政策似乎并不过分。五角大楼辩解称,“我们并不要求记者同意,只是让他们确认自己了解这些规定。”但这一解释显然无法平息众多媒体机构的愤怒。为什么五角大楼的新闻政策突然变得如此严格,难道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新闻机构的独立性和报道自由吗?抑或是在加大对媒体的控制力度,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政治动荡、军事冲突不断的背景下?
在五角大楼的最新政策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并不在于它要求记者“同意”某些条款,而是在于这条规定给予了政府对新闻机构的过度控制权。试想,记者如果报道了军事行动的细节或采访了敏感话题,突然被贴上“安全风险标签”,失去采访资格,这对于新闻报道的全面性、真实度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况且,若按照美国军方的说法,这一“安全”措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敏感信息,更可能成了一种软性审查,媒体报道的范围和深度将被无形限制。
在特朗普政府主导下的这项新规,正如许多媒体所指出的,它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命令,更像是一项战略性“信息战”的延伸。特朗普及其政府曾多次指责媒体“虚假新闻”,频繁对媒体机构发起攻击,而此次新规的出台,恰好回应了其一贯的言论:媒体不仅要报告事件,还要“配合”政府的叙事。五角大楼所要求的“知情同意”,更像是一种隐形的新闻管控,逐步把新闻机构的报道范围引导到军方可接受的框架内,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撤销记者的采访资格,直接对报道内容进行控制。
![]()
这项政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新闻机构的反应。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讨论:在一个宣称自由和民主的国家里,军方为何可以如此轻松地对新闻自由进行打压?“新闻自由”作为美国宪法中重要的一部分,曾被认为是该国社会机制的基石之一。然而,当这一自由被一纸命令限制,公众能否继续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新闻”是客观、公正、全面的?当媒体面临如此重压时,如何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多样化?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政策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美国政府所设立的新闻自由边界,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与国家安全利益的“界限”紧密相关。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政府似乎可以把国家安全和公共知情权划上等号,但这无疑给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换句话说,如果军方觉得某项报道不利于国家安全,记者的采访资格就会被撤销;而这,显然不是新闻机构在多年来努力争取到的新闻自由的表现。
这项政策之所以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牵动了新闻自由的底线,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新闻机构能否继续履行其应有的职责——独立监督政府、批评政府,甚至揭示政府的潜在滥权?五角大楼的举措无疑将把新闻报道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推得更加模糊。而在当下,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信息真相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
反观特朗普和五角大楼的态度,他们一方面对媒体发出威胁,一方面又声称这是为了“国家安全”。然而,国家安全是建立在透明和问责之上的,而非通过封锁和掩盖真相来实现。美国新闻机构的决心表明,新闻自由并非可以随意被削减的权利。在民主社会中,媒体的角色应当是揭示真相、捍卫公众知情权,而非成为政府利益的附庸。
这场与五角大楼的新政策抗衡的斗争,不仅是媒体自由的捍卫战,也是社会对政府权力过度扩张的警醒。倘若这一政策得到广泛推行,那么新闻机构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安全风险”,而是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