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木管,开启了一个时代。
1816年,名叫雷奈克的法国医生,为了避嫌年轻女患者,情急之下把笔记本卷成筒状,贴在她的胸口。
这个略显尴尬的瞬间,却意外地有了听诊器。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木制听诊器,一根中空的木管。
![]()
从此,小小的听诊器改变了医生的诊疗方式。
此后的两百多年,金属听诊器,成了医生身份的象征。
听诊器挂在医生颈间,贴在患者胸前,聆听着生命的节律。
如今,听诊器有了AI,它的盲区被攻克。
一颗AI“芯”,正在拯救无数未被听见的生命。
![]()
“听不见”成为常态
其实,人类的听觉是有盲区的。
就像海豚能发出人类听不见的超声波。
我们心肺发出的最早、最关键的“求救信号”,恰恰是人耳无法感知的声波。
3Hz到40Hz的次声波领域。
心力衰竭早期微弱的舒张期奔马律、肺炎初起时细微的湿啰音……
这些决定生死的低语,在传统听诊器下,成了沉默地带。
![]()
传统听诊器对肺炎的识别准确率,仅有33%到40%。
10位肺炎患者中,可能有6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全球每年有超千万例心肺疾病恶化,根源就在于早期的漏诊或误诊。
更典型的例子是“沉默性肺炎”。
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间,许多患者肺部已出现病变,却因没有明显症状而被忽视。
这不能怪医生技艺不精。工具的天花板,限制了对生命的认知。
在英国,有超过100万心力衰竭患者,70%以上是在被送往医院后才得到确诊。
![]()
而事实上,约一半的患者在之前就出现过症状,并接触过初级保健医生。
机会,曾经就在指尖和耳畔,却悄然滑过。
现在,一家以色列公司Sanolla,给听诊器装上了AI“大脑”。
听诊器真正觉醒了,第一次听见了曾经被忽略的心肺求救声。
![]()
AI如何“翻译”心肺的低语?
Sanolla公司的VoqX™智能听诊器,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听到次声波的智能听诊器”。
这款听诊器同时攻破了“信号捕捉”与“数据分析”两大堡垒。
首先,是“听见”无声的世界。
![]()
VoqX的核心在于高灵敏度的压电薄膜,能精准捕捉到3Hz的极低频声波。
然后,通过智能信号处理,这些次声波转换到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再结合动态降噪功能。
医生不用特殊训练,就能清晰辨识这些曾经“不存在”的声音。
就像给医生配了一副能听到“心肺海豚音”的特制耳机。
凭借这项技术,Sanolla公司在欧盟Horizon 2020抗新冠计划中斩获500万欧元资金。
因为它能隔着衣服精准识别COVID-19患者的肺部早期感染。
其次,它能“读懂”声音的含义。
光听见还不够,关键是要理解。
VoqX内置了边缘AI,意味着它无需联网,在设备端就能实时分析。
它的深度学习模型,经过了欧盟和美国临床机构超过10万份人体听诊记录的训练。
![]()
它能实时完成三件大事。
1.自动识别:肺炎、哮喘、心力衰竭等12类常见心肺疾病。
2.同步计算:心率、呼吸频率等关键指标。
3.风险标记:对可疑信号进行风险等级标记。
数据显示,综合诊断准确度高达90%,显著高于传统听诊器55%的平均水平。
它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辅助着医生。
![]()
15秒的奇迹
AI听诊器在英国200多家全科诊所的真实临床试验,让它更有温度、可感知。
这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开放版》的研究,涵盖了150多万名患者。
当患者呼吸困难、乏力或脚踝肿胀等疑似心衰症状就诊时,AI听诊器登场了。
它的使用也非常简单,一个扑克牌大小的设备,贴在患者胸部。
15秒内,同时完成了心脏声音采集和心电图检测。
![]()
数据加密上传至云端,AI算法迅速比对数万份健康数据模型,结果直接发送到医生的手机上。
结果令人震惊。
与用普通听诊器的患者相比,使用AI听诊器的患者被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2.33倍。
被诊断为心房颤动,(中风的重要风险因素)的概率是对照组的3.45倍。
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的概率是对照组的1.92倍。
两百年来,听诊器的设计从未改变,直到这款设备的出现。
伦敦帝国学院的帕特里克·巴克蒂格博士感叹道:“智能听诊器只需15秒检查,AI就能快速生成检测结果。”
![]()
英国心脏基金会临床主任索尼娅·巴布-纳拉扬博士评价说:“我们亟需这类创新技术,助力心力衰竭早期检测。”
研究也发现,有三分之二被AI标记为高风险的患者,在后续检查中被排除了心衰诊断。
这或许会给部分患者带来短暂的焦虑。
但AI听诊器的价值,在于抓住了那些原本会被遗漏的病例。
它是一个高度敏感的预警雷达。
![]()
从医院到口袋的健康守护
技术的创新,是让顶尖的医疗能力为更多的人服务。
AI听诊器正在构建一张从医院到家庭,再到个人口袋的健康守护网。
VoqX™已正式面向全球医生发售。
它内置显示屏,能记录存储声音文件,并无缝集成到电子病历系统,正在成为急诊科、心内科、呼吸科的得力助手。
![]()
Sanolla正在开发的家用慢病监测仪PyXy™,让慢性病患者在家就能预警心肺功能恶化,将健康管理前置。
更令人兴奋的是,像Vitogram这样的智能手机应用,通过AI算法,能将手机直接变成一台听诊器。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其对瓣膜性心脏病的检测准确率达81%,性能可媲美传统听诊器。
这意味着,普通人或许也能进行初步的自我筛查。特别适用于远程医疗和长期健康追踪。
市场预测,全球AI听诊器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预计到2031年,将增长至3700万美元。
前景虽好,但这项技术的普及仍面临挑战。
英国的研究中,在12个月后,70%配备了智能听诊器的诊所,停止或减少了使用。
原因并不是技术无效,而是没有很好地融入医生的工作流程。
此外,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价格仍是拦路虎。
![]()
最酷的技术,如果不能融入生活,解决实际痛点,也只会昙花一现。
真正的创新,是让曾经只有专家才能掌握的能力,变成每一个人都能使用的普惠工具。
它关乎的不仅是准确率,更是如何减轻医者负担,如何缓解患者焦虑,如何让关怀更及时、更精准。
![]()
从雷奈克卷起的纸筒,到今天内置AI芯片的智能设备.
听诊器的演变,是一部人类不断尝试,深入、精准地理解和认识生命。
AI听诊器,是一次赋能,它试图抓住在寂静中消逝的生机。
科技最温暖的彼岸,永远是对人的关怀。
AI让我们“听见”曾被忽略的微弱求救信号,我们就能更早地伸出援手。
这,或许就是技术最动人的“心跳”。
素材来源
1.《颐通社》:全球首款全频AI听诊器,让心肺“低语”一次听清!
2.《新浪财经》:用了200年的听诊器装上AI大脑,可在15秒内识别三种心脏疾病
本文作者 | 柠檬雪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