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老邻居,哈萨克斯坦。一边刚跟咱们中石油续签了天然气增供协议,另一边扭头就跟美国、韩国搞起了稀土联盟,还要建厂自己搞加工。很多人就看不懂了,说哈萨克斯坦这是要干嘛?脚踩两条船?还是说背后有高人指点?
这事儿你要是单看某一个点,很容易就觉得它是在选边站。但你要是把地图展开,把时间线拉长,把天然气、稀土、铁路这几张牌放到一起看,你就会发现,哈萨克斯坦不是在选边,而是在给自己修路,一条四通八达、谁都得从他家门口过的路。
天然气桌上的“虚晃一枪”与“实在加码”
咱们先聊聊天然气这事儿。就在上个月,2025年9月5号,哈萨克斯坦能源部对外放风,说跟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谈判“还在进行中”。这话听着就很有艺术感,没说谈崩了,也没说谈成了,就是吊着你。
![]()
但几乎是同一天,哈萨克斯坦国家天然气公司(QazaqGaz)和咱们中石油,麻利地签了一份补充协议。内容很实在:2024到2025年,通过那条已经铺好的“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对华输气量直接增加三分之一。
这根管道大家不陌生,全长2800多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高达550亿立方米,是咱们西部能源的大动脉。过去,哈萨克斯坦每年稳定给我们输送大约10亿立方米,而他们自己国内一年要用掉210亿立方米。你看,他自己都不富裕,还愿意加量卖给我们,这是什么信号?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向我们示好。没错,但又不全是。你得记得2020年发生的事。那会儿因为疫情“不可抗力”,咱们这边减少了20%到25%的进口量。这一下可把哈萨克斯坦给疼醒了。他们明白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买家也得多找几个才保险。所以这次对华增供,可以看作是稳住咱们这个大客户,保证现金流。但同时,跟俄罗斯那边的谈判桌依然留着位置,这就是在告诉全世界:我有多重选择。
![]()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增加对华输气,甚至都没怎么修新管道,而是巧妙地把一些原来输油的老管道改造了一下。这操作,省钱、高效,还给自己留足了弹性。阀门在我手里,今天可以多给你输点,明天市场变了,我也能随时调整。这种“收放自如”的底气,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稀土牌桌上,从“卖土”到“卖技术”的野心
如果说天然气玩的是平衡术,那稀土这张牌,哈萨克斯坦打得就更具野心了。
过去一提到稀土,全世界都绕不开咱们。但现在情况变了。2025年4月,哈萨克斯坦地质委员会扔出一个“王炸”:在本国卡拉干达地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稀土矿床,储量惊人,平均品位高达每吨700克。这个发现,足以改写全球稀土供应的版图。
![]()
手握“宝藏”,哈萨克斯坦没有急着找咱们兜售原矿,而是直接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 7月份,美国企业就进场了,跟哈方在科斯塔纳州的“阿克布拉克”矿区搞起了首次联合勘探。
- 到了第三季度,美国的Cove Capital公司更是直接和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陶肯-萨姆鲁克”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撸起袖子直接下井开采。
- 最近,也就是10月份,韩国的浦项制铁(POSCO)也来了,签下12亿美元的大单,要在哈萨克斯坦建一个年产1.5万吨的稀土氧化物加工厂,目标是2027年投产。
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信号已经非常明确了:哈萨克斯坦不想再做那个只会挖土卖土的“资源国”了,它想掌握从开采到冶炼,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它的目标,是成为全球稀土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当然,他也没把话说死。一边跟美韩合作搞技术,一边又悄悄把一笔8亿美元的铀矿大单给了咱们中广核。同时,他们还通过了一项新法律,规定稀土出口必须有15%的配额留给本国企业,外资持股超过30%就必须转让技术和管理权。
![]()
你看看,这操作是不是很熟悉?对欧美,我开放资源,欢迎你们带技术和资金来;对中国,我用能源大单稳住关系,面子上过得去;对自己国内,我用法律确保资源不能被掏空,还能学到真本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主动设置议程,让所有大国都在它的规则下玩游戏。
“中间走廊”:把地理劣势变成枢纽优势
光有资源还不够,怎么把东西卖出去,卖个好价钱,通道是关键。作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国家,这本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痛点。但现在,他们正在把这个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总统托卡耶夫在今年9月的国情咨文中,把交通枢纽的地位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他手里有两张王牌。
![]()
一张是向西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也叫“中间走廊”。这条路绕开了俄罗斯,直接连接中亚和欧洲。数据显示,2024年,这条走廊的货运量已经飙升到450万吨,增幅高达63%。欧盟那边也看准了机会,通过“全球门户”计划,直接注资120亿欧元,要把这条路上的各种瓶颈打通。他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运量要干到1500万吨。
另一张是向东的。一条全长803公里的“多斯特克-莫因蒂”铁路复线,预计今年年底就要通车了。这条线一旦跑起来,哈萨克斯坦的货物就能直接怼到咱们的西部口岸,三天之内就能运到成都或者重庆,把“欧亚大陆桥”的中段彻底盘活。
你看,西边对接欧洲的技术和市场,东边连通中国的巨大消费能力和高效物流。哈萨克斯坦就像一个超级“路由器”,把自己放在了欧亚大陆物流网的中心节点上。以后,管你是哪国的货,想走得快、走得稳,都得考虑从我这儿过。“让世界依赖我们的道路、天然气与稀土资源”,这句在哈萨克斯坦国内流行的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谁是幕后高人?答案是“现实”
![]()
说了这么多,到底是谁教哈萨克斯坦走的这条路?没有谁是“高人”,真正的老师,是冷冰冰的国际现实和国家生存发展的需要。
作为一个夹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同时又被西方势力不断渗透的国家,选边站队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这是最危险的。唯一的活路,就是让自己变得“不可或缺”。
托卡耶夫政府正在给自己上三重保险:
- 提高本国加工比例:无论是稀土还是其他矿产,都要从卖原料升级到卖产品。
- 设立进出口关税梯度:用税收杠杆来调节资源流向,确保本国利益最大化。
- 把基础设施支出写进合同:任何外来投资者,都必须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做贡献。
![]()
当然,这条路也充满风险。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要是谈崩了,东部地区的气化进程就可能推迟。稀土加工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大工程,能不能顺利建成投产还是未知数。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补贴门槛越来越高,哈萨克斯坦的工厂如果不能被认定为“盟国加工”,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
但即便如此,哈萨克斯坦还是选择了这条最难走,但也可能收获最大的路。它没有把宝押在任何一方身上,而是把所有玩家都请到自己的牌桌上,让大家相互竞价,相互制衡。
赌局还在继续,结局没人能押得准。但哈萨克斯坦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亚乃至全球地缘政治变化的绝佳窗口。它用行动证明,小国未必只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只要策略得当,同样可以在世界舞台上长袖善舞,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朋友们,对于哈萨克斯坦这种“全都要”的中立策略,你怎么看?你觉得它最终能够成功保持独立,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倒向某一个阵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