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秋日的华盛顿,阳光透过高楼的玻璃窗洒在中国驻美大使馆的院落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庄重而温暖的气息。10月16日,一个小小的仪式,却承载了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与中美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接过虎形牌饰文物,这件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鄂尔多斯青铜艺术精品,终于回到它的故乡。
虎形牌饰,或许只是青铜器世界中的一枚小物,但它承载的却是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粹,是古代族群交流的印记。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讲述一个跨越两千年的故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如何生活、战斗、祭祀,也仿佛在提醒人们,历史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文化符号。今天,它回到中国,不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历史记忆与文化自信的延续。
![]()
谢锋大使的言辞中充满了欣慰与期待。他说,虎形牌饰的回归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和发挥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为中美人文交流增添积极因素。中美之间的互动,从高层外交到民间文化,总有一些小而实在的动作,能让两国关系呈现温度与温情。文物的返还,便是这种温情最直观的体现。它不需要外交辞令的修饰,也不依赖媒体的大幅报道,它本身的存在就是桥梁,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偶然之举。今年5月,中国驻美使馆已成功接收史密森学会旗下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而这次虎形牌饰的返还,再次印证了中方在推动流失文物回归上的持续努力。每一次文物的回归,都是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延伸,也是中美人文交流的小小胜利。它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守护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
莫里斯艺术法律事务所的主动返还,也折射出中美关系中不乏理性与善意的存在。美国社会中有识之士和机构,愿意通过法律和道义的方式,纠正历史遗留问题。这种民间力量的参与,不仅为文物回归提供了路径,也为两国关系的正向发展注入了民意基础。中方通过文物展览和文化传播,将这种善意转化为公众理解和友好情感的累积,让文化回归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返还,更是心灵与认同的复归。
![]()
虎形牌饰的回归,不只是中美之间的小型外交事件,更是全球文物返还浪潮的一环。它提醒所有人,文化遗产的价值远超金钱和市场,它是民族的记忆,是历史的见证。每一件回归的文物,都在为历史说话,也在提醒世界: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底线。
在大使馆的接收现场,虎形牌饰静静地躺在展台上,光影透过玻璃折射出古老青铜的温润光泽。它不言语,却足以讲述千年的故事;它不奔走,却承载跨越大陆的人文交流。文物的回归,是国家的文化自信,也是人民共同记忆的重建。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这样的回归,让文化和历史成为超越国界的沟通语言,让中美关系中多了一份理性和温度。
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虎形牌饰将通过展览和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古代草原文化和族群交流的历史,也让中美两国人民在文物的故事中找到共同情感的共鸣。每一次文物返还,都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也是文明之间最质朴的交流。
中方欢迎更多有识之士参与推动流失文物返还行动。这不仅是文物的归属问题,更是文化尊严和历史正义的体现。虎形牌饰的回归,告诉世界,中国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文化根脉,也愿意通过文明交流,让历史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
青铜的光泽中,有历史的温度,有文明的厚重。虎形牌饰归来,中美关系的文化维度多了一笔温情,也让人们看到了外交中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文化、历史与人心的共鸣。未来,中美之间还会有更多的文化交流、更多的历史修复,每一次文物回归,都是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具体体现,也是文明对话的生动注脚。
在这一刻,虎形牌饰不仅是回到中国的文物,更是回到历史本身,回到文明的轨迹,回到人类共享的文化记忆中。它静静地立在那里,讲述着过去,也照亮着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