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央文明办点赞江门这个村!年轻人“唱主角”,9户空心村变千人热闹墟!

0
分享至


10月16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介绍如何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文明乡风建设时,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点赞了江门开平塘口

胡凯红表示,文明乡风建设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部门的事情,也不仅是农业农村部门的事情,实际上是全社会的事情。这些年,我们很多企业做了很多事情。同时,年轻人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我去广东江门开平,有一个塘口墟,‘墟’就是村,曾经仅有9户人,是一个空心村,现在的村很热闹,几千人在这里生活,年轻人很多,包括海外留学回来的年轻人。年轻人在那儿‘唱主角’,通过文化和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以文明实践涵养乡风文明、以文明风尚引领村民自治,形成‘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等人群共生共荣的乡村振兴新生态。看了之后,我感觉,这样的村在中国多一些就好了。”胡凯红说。


曾经的空心村

如何变成千人热闹墟?

一起来看“塘口路径”

江门开平塘口镇塘口墟,这个一度仅剩9户人留守的空心村落,目前吸引了2000余名“新塘口人”在此扎根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近三年塘口镇新增初创企业372个,带动超2000人就业创业,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

乡村振兴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愿意扎根在乡村里带来活力的年轻人。塘口墟的巨变得到中央文明办、广东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塘口墟“IE公社”文明乡风创新建设也被省文明办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点赞推介。江门以塘口为试点,探索的“塑形”与“铸魂”并重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广东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注脚。

“被看见”的塘口墟

这个曾经沉寂的“空心村”,如何吸引到游客的关注焕发活力?

塘口墟,曾是塘口镇政府的驻地中心,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曾繁华一时。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塘口墟却逐渐萧条,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村内人口外流严重,2010年前后仅剩9户留守,成为“空心村”。

“一到晚上,外面路上都是野狗在游荡”卓益顾问乡村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世游回忆刚来塘口墟时的景象。


最早,是这里的侨乡文化吸引了一部分做建筑设计、乡村规划的年轻人。

“90后”青年李继津是最早来到塘口的设计师,在他看来,碉楼呈现出不同建筑语言、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虽然建筑旧,但很有设计感,有做建筑改造的潜力。

江门当时正计划深度挖掘塘口镇的侨乡文化、碉楼文化、生态文化三大特色资源,打造“塘口记忆”文化IP,通过支持祠堂修缮、非遗活化等方式,放手让年轻人参与其中,这为有想法的“新村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塘口墟有历史感的建筑“抓”住了李继津的眼球,他曾参与塘口镇仓东村的改造,从那时起就产生了扎根于此的念头。在塘口镇的支持下,李继津与合伙人租用当地旧五金厂、钟表厂、旧邮局三栋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将原本蛛网密布的旧工厂改造为干净时尚的“塘口空间”。

几年前从广州来到塘口工作后,刘世游团队便提出打造配套设施、增长游客停留时间的计划,运营当地的人才饭堂、青年小酒馆等,让来到塘口放松的青年有短暂的停留空间。

如今,与李继津、刘世游一样到塘口进行乡村建设的,还有民宿开拓者谢沃根、留学归国的乡村建筑师陈国栋等一大批年轻人。

青年在塘口镇自由成长,也为塘口镇增添活力。

“碉楼办公”很新潮

在当地改造后的老碉楼办公,创客用这个卖点吸引全球设计订单。

沉寂的村庄因年轻人动手改造而生机勃勃,传统的古村也在保护中活力焕发。

塘口墟发展文旅,本就有地理位置的加持。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所在地,距离自力村等旅游景点仅一两公里距离,到广州车程两小时。

塘口镇党委书记黄巧娜介绍,塘口镇采取“产权不变,政府代管”的托管模式,做好古旧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在与年轻设计师充分沟通后,就让他们放开手脚进行活化改造,重塑乡村空间价值。


成功活化一批建筑后,当地政府请来了更多设计师参与其中,并成立了“乡村风貌委员会”,“新村民”参与村镇规划,所有村里的老楼要进行外立面改造的话,需要这个委员会同意,设计师和村民代表一起为乡村风貌“把关”。

2022年,专门从事乡村在地实践、乡土建筑营造的無名营造社受当地政府邀请到塘口开设工作室,他们把办公地点搬进了改造后的老碉楼里,也参与到村历史建筑的设计。

碉楼、旧粮仓、老祠堂等历史建筑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IP”。無名营造社的一位设计师说,無名营造社将工作室设在改造后的老碉楼,既以“碉楼办公”为卖点吸引全球设计订单,又通过参与碉楼修复项目深挖建筑文化历史,实现双向赋能。


“不仅美,而且实用”,随着一栋栋老楼被活化改造,塘口墟的建筑空间变多,功能性也得到增强,到塘口墟发展的年轻人也不局限于建筑设计师,业态越来越丰富。

2023年,先锋书店华南首店在塘口墟开业,这家书店利用塘口废弃的粮仓设计改造而成,“废墟重生”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文学青年前来“打卡”。其空间设计保留粮仓的原始结构,让年轻人在阅读时能触摸到乡村的历史肌理。

2025年,塘口镇第20家精品民宿开业,历史建筑从“闲置资产”转变为“文化地标”。

在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建设的同时,江门市委宣传部还在闲置文化空间等打造了“无负今日书房”,构建“书店+书房+社群”的文化生态,为游客提供乡村阅读体验,搭建起村民家门口的文化阵地与精神家园,让文化惠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留住更多“新乡人”

为了留住年轻人,塘口墟着重打造乡村环境和社区氛围,提供一个“理想家”。

在塘口墟的年轻人,得益于美丽乡村的“形”和文明社群的“情”,过上了理想的生活,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工作环境“不卷”,身边还有志同道合的伙伴。


他们不少人从事设计、写作等工作,不需要在固定的地点上班,还有一部分从事乡村文旅工作,这里给了他们不小的市场空间,形成了乡村创业创新的“六有”生态——有活干、有钱赚、有戏看、有友伴、有家归、有奔头。

这种生态在当下精准击中年轻人对“稳定与自由”的双重需求。

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青年,既能在先锋书店找到灵感,又能通过“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获得资源;做研学导师的村民转型者,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这种“不牺牲生活品质的事业发展”,让塘口成为年轻人心中“比城市更生活,比乡村更有机会”的理想选择。

在塘口开陶艺店的梁丹凤说,塘口聚集了大批青年创业团队,这里的孵化基地和公共资源都给创业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依托塘口文化资源禀赋,江门市委宣传部在这里推动打造“数字文化小镇”。今年5月中旬,当地制定发布《塘口“IE公社”建设计划》,推出乡村共享办公空间、网络文学青创孵化中心、网络影视“梦工厂”,对外招募“一根网线联天下”的程序员、设计师、电商人员以及文艺创作者等“无界创客”。

“‘IE公社’巧妙融合政治引领与青年情怀,构建‘有理想、有生活、有收益’的发展生态,为文明社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期待其在解决问题中持续进化,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活力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组织团队到塘口调研,该院副教授王兴辉这样评价。

为了让文明新风浸润日常,江门、开平两级文明办以塘口为阵地,贯彻落实广东省委宣传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开展“十个一”示范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村面貌,助力乡村振兴,精准引导在地青年打造“自在、自娱、自助、自治”的新型乡村青创生态。


为了吸引年轻人,塘口墟在社区文化上下了不少工夫。

在塘口墟的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有各色各样的文化活动。墟里的“塘口空间”团队自发坚持多年策划举办音乐会、市集活动,培育出“七夕等圩”品牌活动,每年吸引5万多游客和周边居民前来“赶圩”。

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江门市委宣传部创新打造了契合年轻人口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Yeah(夜)集”品牌活动IP,为在地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互动交流、学习充电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

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充盈乡村文明场域,也成为“新乡人”扎根塘口的精神依归。

塑形又铸魂,乡村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成为青年心中的“诗与远方”,江门正在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答卷。

延伸

暖风唤来燕归乡

随着塘口墟越来越旺,受益的不仅有“原乡人、新乡人、旅乡人”,还有“归乡人”。

“在我小时候,亲戚朋友的首选都是出国。”作为土生土长的塘口人,吴碧瑶对侨乡的移民传统深有体会——正是绵延百余年的“出海潮”让塘口成为最早出现乡村空心化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吴碧瑶辞去广州的工作返乡,成为塘口墟的一名专业社工,之后成为塘口墟社区的居委会主任。


这八年里,吴碧瑶看着村里建起路灯、道路硬化,原有建筑被改造盘活,村庄开始有人回流。

最先回归的是银发养老群体,接着,中青年人发现村里的老房子成了“香饽饽”,租售价格节节攀升,不如回来创业。

最典型的当属“文记煲仔饭”,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最初门可罗雀到成为村内地标,老板说:“以前在外打工攒钱,现在守着老家的老房子,靠侨乡味道就能致富。”

随着外地青年和游客越来越多,当地村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吴碧瑶说,现在光是停车场收入,就是此前村集体收入的数倍。

咖啡师梁艳芬从澳门返乡,在塘口墟开了一家“半分”咖啡店,她把开平的特产腐乳融入到咖啡设计中,让更多游客通过咖啡了解她的家乡。不仅把带有家乡味道的咖啡卖给了游客,她还“让全村人都喝上咖啡”。


和梁艳芬将开平腐乳融入咖啡一样,塘口墟的创客们通过“在地文化+现代表达”实现差异化,文创店主开发碉楼模型、侨批(侨汇凭证)主题文创,让游客带走“可触摸的塘口记忆”。

这种“不割裂传统、不拒绝创新”的文化态度,让年轻人既能找到创作灵感,又能实现商业价值。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江门发布综合整理自中国乡村振兴、南方+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蓬江发布 incentive-icons
蓬江发布
蓬江区官方信息平台
19307文章数 482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