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城市的高度,不只在于林立的天际线,更在于它触达人心的温度与精度。无障碍环境建设,正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成色的关键标尺——它并非少数群体的专属,更关乎每一位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天津,这座底蕴深厚的北方重镇,正以“有爱无碍”为笔,系统作答。从硬件设施的“硬联通”到社会服务的“软覆盖”,从政策体系的“顶梁柱”到社会参与的“同心圆”,天津不断将无障碍的理念,融入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华夏时报》特推出“津门无障碍”系列报道,邀请各位读者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天津一线,探寻这座城市如何以务实行动推动无障碍建设,为构建包容温暖的社会提供一份扎实的“天津样本”。
![]()
天津的温暖,是海河水裹着烟火气漫进日常的。
初秋的午后,阳光把解放桥的钢铁轮廓晒得暖融融的,张大妈推着轮椅上的李大爷,沿着广场边缘的无障碍坡道慢慢靠近海河的观景台,整个观景台没半处台阶,轮椅顺着平坦的地面稳稳滑进去,径直停在了被特意垫高的护栏前。
这个位置刚刚好,李大爷坐在轮椅上正好看清桥下缓缓流过的河水,还有不时掠过的水鸟。张大妈站在一旁,一边帮老伴儿拢着身上的外套,一边笑着告诉记者,老两口在海河边住了几十年,饭后到河边遛弯儿曾是常态。两年前,老伴突发脑梗瘫痪,此后,高出地面的马路牙子和一个个延伸至河边的台阶,让他们走到运河边成了奢望。
如今,这份“一路丝滑抵达河岸”的便利,背后是海河旅游观光带无障碍环境提升改造的功劳,正是这些改造,让他们曾经的奢望,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天津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张玮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24年,天津将海河旅游观光带无障碍环境提升改造纳入民心工程,由市残联牵头联合多部门,对海河两岸永乐桥到赤峰桥约5.6公里区域进行改造,新建2处轮椅坡道、46处缘石坡道,安装51套过街提示音响、64处无障碍标识及438米扶手,辐射带动海河旅游核心区域无障碍环境整体跃升。
这些看似细微的改造,却实实在在打通了残疾人出行的“暖心通道”,让城市的烟火气多了份包容,更让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出行无碍”的幸福。
![]()
海河旅游观光带无障碍环境提升改造后,旅游核心区域的无障碍标识和设施随处可见。
一场“无碍”接力护佑的安心之旅
海河旅游核心区域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整体跃升,只是推进天津无障碍环境建设蓝图里的“一小步”,但对残疾人而言却是跨越障碍的“一大步”。
国庆前夕,南京盲人夫妇尚宝龙和妻子刘娇带着导盲犬二锦、卡尔出现在天津之眼摩天轮的河北登舱入口,随行的还有特地从内蒙古赶来相伴的尚宝龙的父亲。老人耳朵听力欠佳,加之此前患过脑梗,走路也没那么灵便。
陌生的场景、游船汽笛等复杂的声响、不确定的路线……种种阻碍缠在一起,让这一家人的出行多了几分难度。
入口处的保安很快注意到他们,先是放缓了语气上前询问,见尚宝龙夫妇有些局促,又轻声安抚了几句:“您别着急,我这就联系负责人。”拨通电话后不久,当班经理王晓斌赶了过来,看到略显局促的一家三口,王晓斌一边轻抚导盲犬的头,一边说,“您几位别着急,后续的手续我来帮您办,待会儿登舱、乘舱,也会有工作人员全程陪着您,保证安全又顺畅。”
几句轻声安抚,片刻交接沟通,没有丝毫卡顿,整个过程都透着“丝滑”,而这份顺畅,不只是流程的顺利,更是让人心里踏实的温暖。
![]()
王晓斌(左)与工作人员协助乘坐轮椅的人士登舱。
接下来的日子里,尚宝龙一家打卡了瓷房子、五大道、古文化街等天津地标。出行基本是靠网约车,前前后后坐了十多趟车。仅一位司机因对狗毛过敏无法接载,其余行程都一路顺畅,让他们安心沉浸在游玩的乐趣里。
几天的天津之旅画上句号,尚宝龙一家准备行至天津站返程。但天津站太大了,加之站外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三人有些不知所措。正在执勤的天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河东支队法制大队辅警贡鸣看到后,径直将他们护送到检票口,期间,不忘介绍天津站周边的风景。
事后,贡鸣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提起这段帮扶时格外淡然:“这真不算啥,就是我工作里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是本职。”
而正是这些看似寻常的无障碍设施、“本职”的贴心服务,恰恰藏着一座城市最坚实的底气。它们不张扬、不刻意,却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默默支撑着每一个人的出行与生活,让底气落在实处。
回到南京的家,尚宝龙和刘娇夫妇陆续把在天津拍摄的视频发布到网上。视频里没有刻意的修饰,只有他们真实的出行经历:从无障碍坡道到工作人员的帮扶,从顺利乘坐摩天轮到辅警护送进站……最后,夫妻俩对着镜头认真说“天津,我们一定会再来。”
这段真诚的分享迅速走红,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残疾人对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带动了关于关爱残疾人、推进城市无障碍建设的热烈讨论,让温暖与关注在网络上不断传递。
厚积薄发背后的“协同密码”
天津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外走红,看似是偶然的流量加持,实则是城市多年来在设施完善、服务优化上持续投入的“厚积薄发”。
那些遍布街巷的坡道、贴心的服务细节,早已在日常里慢慢积累,而天津的无障碍改造也早已跳出“单点突破”的模式,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生活场景。
![]()
天津地铁楼梯扶手上的盲文。
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主任徐想平告诉记者,在城市道路、公共交通设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方面,天津市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制度,确保行动不便者方便、安全使用。在城市建成区的主次干道、市区级商业街、步行道等人行道,城市公园、广场、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公交车站的等候区设置盲道。新建和改建道路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人行横道处设置缘石坡道,并对安全岛进行坡化改造。
在全市繁华与大型公共设施等重点路口设置盲人过街提示音响装置。地铁线路车站均设有无障碍设施,地铁车辆均设有轮椅席位置,新增线路基本能够保障残疾人自主出行。2018年8月2日,“天津地铁”APP残疾人“爱心码”功能正式上线,天津市的持证残疾人在完成手机注册后,可以在地铁闸机上通过扫描“爱心码”实现免费进站乘车。2018年7月1日,天津地铁推出了残疾人免费乘坐地铁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公交集团加大无障碍公交汽车投入力度,先后投入无障碍车辆2045部,占全部运营车辆的20.4%。
![]()
![]()
天津的公交、地铁线路车站均设有无障碍设施。
记者同时从天津残联了解到,结合基础设施改造和市容整治,天津市对既有建筑和市政设施按照创建无障碍城市标准进行改造。其中,政府及司法部门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大中型商业建筑基本具备无障碍设施;80%以上的文体纪念观演建筑、学校建筑、园林建筑具备了无障碍设施;设置无障碍设施的室外公共厕所超过615处。既有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率达70%以上;已建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公寓入口无障碍改造率达80%以上。
当“无障碍”成为日常,当“服务”自带温度,这座城市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张玮告诉记者,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绝非“单打独斗”,天津市、区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民政、残联等部门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和参加创建无障碍城市活动,形成了一整套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为一体的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领导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而这,也成了天津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进器”。
![]()
医院内专门设置的轮椅服务区。
这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同,既是制度层面的保障,更藏着天津人骨子里的友善与实在,让无障碍建设不只是冷冰冰的工程,更成了带着城市温度、惠及每个群体的民生事。
采访最后,张玮表示,“十五五”期间,天津残联的工作重点清晰明确。首先,将全力推动《天津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尽快进入立法流程,以法律保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驾护航;其次,在打造好海河无障碍旅游观光带示范点位后,把无障碍改造拓展到更多应用场景,让便利覆盖更广。同时,会借助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以及“七进”宣讲等多种形式,将无障碍知识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另外,还将持续深化“理念无障碍”的推广,引导更多人接纳无障碍理念和扶残助残理念,培养主动帮扶有需求人群的意识,促使大家主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帮助,让这种温暖包容的生活态度成为社会共识。
来源:华夏时报
编辑:艾伯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