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国防部战略报告中,“2027年前建成独立稀土供应链” 的表述,并非简单口号,而是关乎生存的警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工信部的数据: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100%的重稀土提纯技术,均集中在中国。
![]()
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稀土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小到手机屏幕、电动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大到 F-35 战斗机,都离不开稀土制成的高性能磁铁。
但反常识的是,稀土储量其实比铜还丰富 —— 全球不缺矿,缺的是将矿石转化为可用材料的能力。这个过程需上百道化学工艺、极高的环保成本,以及数十年技术积累。
2025年的稀土出口限制就是最好证明:三周内稀土价格暴涨65%,欧洲车厂停产,芝加哥福特工厂关闭。一种储量丰富的资源,为何成了全球产业链的 “致命咽喉”?
![]()
稀土是 17 种金属元素统称,储量超常见金属,凭借超强磁性、高温稳定性、特殊光学性能成工业 “维生素”,用量小却不可或缺。
一辆普通电动车需1.5公斤稀土磁铁(价值50-200美元),可保证电机在150℃高温、万次/分钟震动下持续工作,传统铁磁体则会退磁。2024年比亚迪卖427万辆电动车超特斯拉,正得益于掌控稀土供应链。
![]()
中国在稀土领域主导地位显著:控制全球69%稀土开采、85%轻稀土提纯、100%重稀土精炼,全球60%电动车产自中国。特斯拉、苹果等企业纷纷贴近中国稀土供应源。
军事领域亦依赖稀土,一架 F-35 需417公斤稀土,美国国防部坦言先进武器依赖 “不受控的原材料供应链”。
![]()
美国曾主导全球稀土产业40年。1949年加州山口矿发现后,美国成为最大供应商,其稀土元素推动彩电、医疗扫描仪等技术发展,1960-1980年代掌握全产业链技术。
中国考察团曾参观该矿,美国因分离提纯技术壁垒未加防范。
1980年美国犯战略错误,将稀土误归为 “放射性物质”,致环评成本飙升、审批周期拉长,企业纷纷退出,1998年山口矿精炼厂关闭,产业陷入停滞。
![]()
同期中国白云鄂博矿(占全球48%储量)全力开发,虽初期无序竞争致环保缺失、价格低廉,但产能激增:1985年占全球21%,1995年达60%,出口价较美成本低30%-40%。
1995年关联投资集团收购美钕铁硼磁铁技术企业,2000年生产线全迁至华。至2000年代初,中国形成完整产业链,美国20年内从主导者沦为旁观者。
![]()
2010年,中日纠纷后中国对日本稀土出口中断两个月,同时全球出口配额削减40%。这场中断直接导致日本产业停滞:丰田混合动力车生产线因缺稀土磁铁停工,松下电视面板生产受荧光粉短缺影响。
更可怕的是价格暴涨:镝价从2009年1月的91美元/公斤,18个月内飙升至2377美元(涨幅26倍),钕价从400美元涨到5000美元,铽价翻4倍。
这是稀土市场首次严重供应危机,全球也第一次意识到:产业链集中度本身就是战略武器。
2011年中国启动 “1+5” 整顿行动,4年内清理数百家小企业,剩下的六大集团掌控 “开采 - 分离 - 提纯 - 出口” 全环节。
效果立竿见影:2019年全球92%的稀土永磁体产自中国;2023年稀土分离设备和提纯技术被列入禁止出口清单 —— 其他国家即便找到矿,也买不到加工设备,自主研发需10-15年。
![]()
2025年4月的全面出口管制,让稀土 “武器化” 达到新高度:欧洲汽车制造商因缺稀土磁铁停产,福特芝加哥探险者生产线关闭,三周内钕铁硼磁铁价格暴涨65%,供应商交货周期从2个月延长到6个月以上。
6月虽部分放开出口许可,但每批申请需数月审批,许可证有效期仅半年 —— 这种不确定性,比完全禁运更致命:企业无法做长期规划,投资者不敢押注新产能,产业链在焦虑中重组。
![]()
意识到稀土依赖风险后,各国积极寻找替代供应源并研发新技术,但挑战重重。
北极圈格林兰岛有150万吨稀土储量,中美企业均参与开发,美国还提供30亿美元融资支持澳大利亚团队。
然而当地环保法规严苛,2021年一项限矿石油含量的法律,冻结含27万吨油的克瓦内菲尔德项目,数十亿美元投资陷僵局。
东南亚缅甸北部克钦邦是镝、铽重要来源,2017-2024年出口超29 万吨(价值42亿美元),且85%在政变后,政治风险极高。
美国斥4.39亿美元重启加州山口矿,支持 MP 材料公司建本土首套完整稀土工业设施,目标2027年建成 “矿山到磁铁” 供应链,但其2025年钕铁硼磁铁设计产能仅1000吨,远低于2018年全球13.8万吨总产量。
![]()
澳大利亚推进布朗山脉项目(含2294吨镝储量),计划2026年建成精炼设施,此前矿石需外包加工。且新建产能投资回收期达8-10年,稀土价格波动大,需政府采购或国防合同支撑。
无稀土技术研发方面,美国尼龙磁性材料公司铁氮永磁体订单暴增5倍,但该产品工艺复杂,磁能积仅为钕铁硼的70%-80%,用于电动车会影响续航或效率。
通用、沃尔沃计划2026-2027年投产铁氮磁铁工厂,特斯拉、丰田、德国采埃孚也分别推出减稀土、低稀土或无磁铁电机方案,却各有短板。
回收再利用路径同样受限,印、美、日均有相关尝试,但处理电子垃圾成本高,且稀土在产品中含量极低(如手机仅0.1克),经济效益依赖废料供应稳定性与集中度。
![]()
各国策略已分化:澳大利亚押注资源开发与本土精炼,美国靠国防订单扶持全产业链,日本侧重 “城市矿山” 与回收,欧洲推动电机技术多元化。
但所有路径都指向同一个关键窗口期 ——2027-2030年。
若新供应链和替代技术无法在这三年形成规模,现有格局将进一步固化:
中国已有的产能规模优势、几十年技术积累和成熟供应链体系,构成短期难以跨越的门槛;当中国研发第三代高性能磁铁时,追赶者可能还在解决第一代的量产问题。
![]()
产业竞争的残酷在于,领先者的优势会自我强化,追赶者的窗口期会越来越窄。
或许10年后回看,这场稀土供应链博弈会成为材料技术多元化的转折点,而中国用几十年建立的稀土产业体系,也将成为后发国家通过长期投入实现技术追赶的经典案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