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观察者网、底浪文化、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在上海举行。
在当天论坛的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围绕“软实力”概念,以及中美在相关方面的差异展开探讨。
![]()
张维为教授在思想者论坛上演讲 观察者网
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指出,关于“软实力”的认识,容易受美国政治学的影响,存在很多偏颇的角度,当我们讨论中国这个“文明国家”时,必须告别从“软实力”分析的方式。
“美国视角下的世界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然而,中国的愿景更加长久,其理念是追求双赢,视对方为朋友或潜在的朋友,这是完全不同的理念。”
张维为教授还观察到,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中东、东南亚、非洲以及非西方国家中,由于加沙等问题,美国的声誉正在急剧下降,而中国的声誉则在快速上升。“我们不必过于担心软实力的竞争,尤其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影、游戏及新型娱乐产品等文化产品的输出方面,中国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他强调,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中国的变化,使得美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印象比老一辈有所改善。因此,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就会发现当前对软实力的定义是比较狭隘的。
英国政治学者、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荣休教授理查德 · 萨克瓦也指出,“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在2014年时,曾称俄罗斯和中国没有软实力,这精准地纳入了美国政治学的框架。
他认为,不应该用软实力这一语汇,因为它与互利共赢的公共外交理念完全相反,本质上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游戏。把它称为“伪科学”,其实都是非常温和的说法,它不过是对现实情况的一种延伸。美国有这么多的野心,包括了在各种方面的延伸。
法国学者、作家、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 · 马特尔表示,“软实力”这个词是基于美国价值观创造的,带有军事化的思维方式,不适合在法国、欧洲其他国家或中国使用。约瑟夫·奈关注的是如何将软实力基于美国的市场体系去进行建立,而我们需要去创新。
中国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马丁·雅克教授则认为,软实力和硬实力更应被视为一种分类,而不是单一的概念框架,约瑟夫·奈谈论了变革发生的方式,而中国的方式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泰国新时代交流与合作平台总裁、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资深顾问乌东则提供了“接收端”的视角。他指出,东南亚地区是两种不同文明的输入端,始终奉行“择优”原则,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阶段选择最好、最佳的文明。
他强调,中华文明对泰国的影响延绵数千年,而西方文明则相对较新。乌东表示,从文化“基因”来看,东南亚在思维和想法上更贴近于东方,并表示将静待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世界发展方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