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民办高校作为多元化办学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备受关注。本报告基于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宁夏、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福建、江西、山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上海、重庆等19个省级行政区的录取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重点考察民办高校在首次征集志愿环节的缺额现象及其成因。
01
缺额现象的区域性特征分析
通过对样本省份招生数据的横向比较发现,部分民办高校首次征集志愿缺额现象呈现出普遍性特征,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以广东省为例,25年来省内民办高校的招生形势颇为严峻。首轮志愿填报情况与预期相差甚远。通过三次征集志愿且降分录取的政策下仍有缺额现象。
![]()
(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
广西地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众多民办高校在第一次征集志愿时缺额人数较多。同样采取了降低分数线的策略进行征集,但即便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未能顺利完成计划招生数。25年国内众多民办高校即使进行多轮征集仍出现缺额、无人填报的情况,进一步凸显考生在择校过程中对毕业预期的考虑。
![]()
(数据来源于广西招生考试院)
据统计显示,湖南省第一次征集志愿时部分民办高校缺额人数均达到千人以上,约14%的民办高校缺额人数在数百人以上。实际招生情况与计划数出现脱节,招生计划的执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教育考试院)
云南省民办高校缺额呈现“规模大、降分深、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征,在六次征集志愿且降分录取的政策下仍难扭转困境,折射出人口结构、教育成本与就业市场的多重冲击。
![]()
(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招考频道)
02
年度对比分析(2024-2025)
高考录取率已超80%,但部分民办高校却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荒”,甚至多次降分征集志愿后仍无人填报。
2025年,民办高校招生困境进一步加剧。部分民办高校虽通过三、四次征集志愿但仍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这与2024年民办高校的招生情况相比,出现较大偏差,未来招生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省份的缺额情况尤为明显,背后反映了民办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正面临结构性调整。
根据广西招生考试院公告显示,个别省份在2025年甚至出现本科普通批第一次征集志愿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限制,所有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
广东省对比
2024年,广东省部分学院补录分数线已降至本科线下5分;2025年,该省民办高校缺额问题持续存在,且降分幅度进一步扩大。通过三次征集志愿且降分录取的政策下仍有缺额现象。
云南省对比
2024年该省民办本科院校缺额规模达万人级别;2025年虽因统计阶段差异导致数据不完全可比,但据官网公布显示,六次征集之后缺额趋势依然明显。
0 3
成因的多维度解析
教育成本等因素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以自身办学收入为主,其中学费收入占比极大,这使得其学费水平高于公办高校。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家庭教育投资决策更趋理性,教育投入产出成为重要考量因素。较高的学费使民办高校在招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造成报考人数不足,进而在首次征集志愿时出现大量缺额。
社会认可度
长期以来,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相对较低。公众普遍认为,公办高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水平等关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并对考生的报考选择产生深远影响。部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即便考生分数达到民办高校录取线,往往也会优先选择公办专科院校,放弃民办本科的报考机会。这种选择倾向导致民办高校生源大量流失,在招生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缺额现象频发。
专业设置问题
1.专业分组设置: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专业分组设置呈现显著的结构性问题。传统工程类及管理类专业扎堆设置,与当地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招生困难与就业低迷。其专业设置未能像优质公办高职那样,紧密结合区域重点产业进行动态调整,缺乏特色与针对性,同质化竞争严重;
2.新兴专业建设滞后:面对产业需求急迫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专业,部分高校却因师资和设备限制而发展不足。
就业预期
2025年多所民办高校出现大量征集志愿名额空缺,其背后直接反映了家长择校观念的转变。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家长们更为务实,不再盲目追求“本科文凭”,而是更看重专业的就业率、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以及实际的技能培养。这一现象也促使民办高校加速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
04
民办高校教育的价值与典型案例
在部分民办高校普遍遭遇“生源荒”的2025年,西京学院、珠海科技学院和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等民办高校却逆势而上,实现当省首次填报招生满额,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西京学院在陕西普通类本科计划一次投档即告满额,未参与征集志愿。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投档线最低分455分,超出省控线61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投档最低分452分,超出省控线58分。
珠海科技学院不仅录取了7351名新生,还吸引了194名高考成绩超过所在省份特控线/一本线的考生,同比增加46.97%。这些超过特控线的考生可免四年全额学费。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能够实现招生满额,根本在于其精准的战略定位深度契合了当前考生与市场的核心诉求:通过打造紧密对接山西本土产业链的“接地气”专业,并深度融合产教融合与订单式培养,为学生构建了一条从入学到就业的清晰、可靠路径,从而将自身从一所普通民办院校升级为众多务实考生及其家长心中以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首选”应用型本科,这标志着其“深耕本土、极致应用”的办学模式获得了市场的充分验证。
西京学院、珠海科技学院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在激烈生源竞争中能逆势实现招生“开门红”,共同昭示了新时代民办高校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高度差异化战略精准回应社会需求。具体而言,它们分别代表了三条成功的特色化路径:西京学院凭借打造“科研反哺教学”的硬实力,突破了民办高校的传统天花板;珠海科技学院则深度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以卓越的区位和极致校园体验构建强大吸引力;而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则坚守“应用型”本位,通过深耕地方经济,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不可或缺之力。这三所高校的蓬勃发展,清晰地表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迈入质量与特色取胜的新阶段,其成功关键在于不再充当公办教育的“备选”,而是通过机制灵活的优势,在各自赛道上打造出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05
如何服务好当地的产业结构
民办高校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特点,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民办高校应紧密对接当地产业需求,通过建立“产业学院”“定制班”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其核心在于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区域重点产业和发展规划,优先开设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急需专业,同时削减就业率低的专业,从而将人才培养直接嵌入地方产业链,实现高校、地方主管部门与企业三方的共赢。
全国民办高校在第一次征集志愿时缺额情况普遍存在,与2024年相比,缺额问题依然严峻且在部分省份有加剧的趋势。然而,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其地位不可替代。未来,民办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应对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充分借鉴成功经验,深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以有效改善招生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来源:掌上高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