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际上的事儿,有时候就像一场大戏,就在10月15日,英国政府突然出手,在24小时内宣布制裁11家中国企业,理由是它们“援助俄罗斯”。
这一下,英国成了G7国家里第一个这么干的主力成员,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很多人心里都打了个问号:脱欧后一直有点沉默的英国,为啥突然跳出来当这个“急先锋”,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算计。
![]()
制裁背后:英国的“夹心饼干”困境
英国这次出手,看起来突然,其实跟它最近的处境密切相关,自从脱离了欧盟,英国的日子并没想象中那么好过,数据显示,它和欧盟的贸易额直接跌了21%,这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为了缓和跟欧盟的关系,今年5月,英国硬着头皮加入了欧盟那个1500亿欧元的防务采购计划。加入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对付中国和俄罗斯这些大事上,得和欧盟保持步调一致。
![]()
另一边,英国还得紧紧抱住美国的大腿,它一直盼着能和美国签个对自己有利的贸易协定,所以必须不断向美国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既想靠拢欧洲、又想讨好美国的“两面派”做法,让英国活像一块“夹心饼干”,只能在中间小心翼翼,很多时候不得不当个“跟班”,率先出来探路或者扛事。
G7的“团结秀”与欧盟的“小心思”
英国这次行动,也反映了G7集团内部的一些尴尬。今年6月的G7峰会,由加拿大主持。但会上分歧严重,很多议题都谈不拢,怎么办呢?最后只好又把中国拿出来说事。
![]()
在联合公报里对南海问题指手画脚一番,好像只有在对华强硬这一点上,他们才能勉强表现出一点“团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种“团结”很脆弱,就拿欧盟来说,虽然它的领导人冯德莱恩嘴上总说要“去风险”,要对华强硬。
但真到了行动上,德国、法国这些大国却非常谨慎,原因很简单,欧盟超过90%的稀土资源都依赖从中国进口,这东西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命脉,他们可不敢轻易冒险。
![]()
有意思的是,在英国制裁的前一天,欧盟的贸易副主席还大声呼吁G7要联合应对中国的稀土新政,结果第二天,冲在前面的却是英国,欧盟自己反而按兵不动,这招“借刀杀人”玩得挺妙,让英国去试探中国的反应和底线,自己却躲在后面观望。
杀敌八百,可能自损一千
英国想通过制裁向美国表忠心,提升自己的地位,但这个算盘可能打错了,制裁这种事儿,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消息一出,市场立刻有了反应,伦敦金融城对亚洲市场的投资信心应声下跌,更实在的损失是,一家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原本正和英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合作,共同研发关键的发动机耐热部件。
![]()
项目已经投了几百万英镑,进入试验阶段了,制裁令一下,合作立马终止,前期投入很可能打水漂,这种高科技合作项目,正是脱欧后英国特别需要用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损失一个都心疼。
而且,如果中国接下来采取反制措施,像汇丰银行、英国石油(BP)、阿斯利康制药这些在中国有巨大利益的英国巨头企业,很可能首当其冲,到那时候,G7的其他伙伴会来帮英国吗,大概率是隔岸观火,最终,苦果可能得英国自己咽下。
![]()
中国的回应:精准而克制
面对英国的无理制裁,中方的反应很快,也很明确,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发言人直接指出,英方的行为完全没有国际法依据,是粗暴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中方已经提出了严正交涉,并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批评矛头主要对准了英国政府,并没有一把子把欧盟或其他G7国家都扫进去,这种精准和克制的态度,既表明了立场,也为后续处理留有余地。
![]()
结语:
总而言之,英国打响的这“制裁第一枪”,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其脱欧后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困境和焦虑,它想通过扮演“急先锋”来提升存在感,但很可能低估了此举对自身经济的伤害,也高估了盟友间的所谓“团结”。
在国际关系里,缺乏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盲目跟随他人,最终很可能“枪声”响起时,却发现子弹打中的是自己,这场由英国主动挑起的风波,最终将如何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