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轻拂外滩的轮廓,欧式老建筑与现代高楼在烟雨中若隐若现,仿佛时光在这里缓缓流淌。而就在几步之遥的会场内,一场关于生命与重建的学术盛会正悄然拉开帷幕。2025年,中华医学会迎来110岁生日,骨科学分会也走过45载春秋。上海,这座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萌芽的城市,再次成为骨科人汇聚的焦点——中华医学会2025年骨肿瘤学术会议与关节外科学术大会在此隆重召开。
![]()
仲秋之末,时维八月。虽然阴雨绵绵,但是我们怀着共同的责任与热忱,从五湖四海汇聚于,共同迎来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系列专题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2025年骨肿瘤学术会议,并同时庆祝中华医学会成立110周年。
![]()
大会执行主席张伟滨教授首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临床医生、科研同仁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每一次相聚,都是一次力量的凝聚;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专家所在的这个领域﹣骨肿瘤学,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前沿阵地。它关乎生命,关乎功能,更关乎无数患者和家庭的未来。专家面对的,不仅是复杂的疾病,更是患者眼中对"活下去站起来"和"回归正常"的双重渴望。回首过去,专家步履坚实,成果斐然。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骨肿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看到:在诊断技术上,影像学的精准评估、分子病理的深入解读,让我们的诊断水平迈上了新台阶,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治疗策略上,以"新辅助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理念深入人心;保肢手术已成为主流,其技术日趋精湛,从常规切除到3D打印假体、计算机导航辅助,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功能与尊严。在基础研究上,我们对骨肉瘤、尤文氏肉瘤等疾病的基因组学、免疫微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带来了新的曙光。这些成就,凝聚着在座的每一位,以及全国同道们的心血与智慧,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
![]()
![]()
![]()
![]()
今天全国骨肿瘤大咖共襄盛举,也非常感谢中华医学会骨科领导的到来,使得我们今天的会议格外的格外隆重,他们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林建华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前任组长郭卫教授,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张长青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马信龙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坤正教授,出现开幕式。
![]()
当骨肿瘤医生走进会场时,晨光还未完全驱散雨意,但大厅早已人流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同仁们胸前挂着证件,低声交谈着手术细节、假体重建与3D打印技术的最新进展。白色桌布上的水瓶微微反着光,像是一场静默却热烈的仪式前奏。叶招明、郭卫两位专家并肩而坐,低头共看手机屏幕上的影像资料,神情专注得仿佛周围喧嚣都已退去。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会议的开始,更像是无数个病房、手术室与实验室故事的交汇点。
![]()
讲台上,刘巍峰教授正在讲述骨肿瘤的手术策略。他站在投影前,白衬衫衬得姿态挺拔,声音沉稳有力。屏幕上闪过一组组术前术后对比图,那些复杂的解剖结构、精准的假体设计,不只是数据与图像,更是患者重获行走希望的见证。台下目光如织,有人快速记着笔记,有人凝神思索,还有人轻轻点头,像是在心里默默复盘自己曾遇过的疑难病例。这种专注,不是对权威的仰望,而是同行之间最真诚的共鸣。
![]()
![]()
会议间隙,会场渐渐活跃起来。西服革履的邵增务教授坐在桌边小憩,眼镜片后的眼神仍带着思索的余温。不远处,几位医生围站在一起,一边翻看平板上的CT影像,一边讨论着某个重建方案的可行性。有人笑着提起昨晚的病例MDT讨论,说那场关于儿童骨盆恶性肿瘤的多学科争辩,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我听着,不禁莞尔——原来最动人的剧情,从来不在荧幕里,而在这些为生命较真的人之间。
![]()
这场大会的主题是“跨界融合·创新未来”,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连接”的实践。关节外科与骨肿瘤学科在技术上彼此渗透,影像、病理、放疗、康复等多学科在诊疗中紧密协作,而医生与工程师、研究者与临床者的对话,也正催生出更多个性化的3D打印假体与智能植入物。
![]()
力达康展台前,几位教授围着一款新型肿瘤假体细细端详,讨论它的涂层设计与生物相容性。他们说的不只是产品,而是未来某个患者能否多走几步、少一次翻修的可能。骨盆肿瘤的专题环节尤其令人动容。郭卫教授讲到假体置换的技术要点时,语气平实却字字千钧:“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手术,而是让病人能站起来,回家。”王守丰教授剖析重建难点时,没有华丽修辞,只有层层递进的逻辑与多年经验的沉淀。而当李涛教授展示3D打印半骨盆假体的分型应用时,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赞叹——科技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名词,它开始长出温度,贴合人体,也贴近人心。
更年轻的面孔也在发出声音。孙铭昊教授提出儿童骨盆肿瘤的治疗新思路时,语气坚定却不张扬;屠重棋教授分享假体无菌松动翻修方案时,台下不少中年医生频频点头,像是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这些名字或许还未家喻户晓,但他们正在书写未来的教科书。
![]()
最打动我的,是那场力达康专题研讨。张伟滨教授站在台上,讲述肿瘤假体的演进历程。他没有回避当前的局限,却始终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信念:“材料会进步,技术会迭代,但医生的初心不变——我们要让每一个被疾病夺去功能的身体,重新找回生活的尊严。”那一刻,台下的掌声久久未息,不是为某项技术喝彩,而是为这份执着本身。
一天的会议很快落下帷幕,但我知道,许多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在屏幕上闪过的影像、在讲台上响起的声音、在茶歇时交换的眼神,终将化作手术刀下的精准、病房里的安慰、实验室中的突破。这座城市在雨中静默伫立,而医学的脉搏,在这座会场里跳得格外有力。
![]()
回望这场盛会,它不只是学术的集结,更是一次精神的共振。当历史与未来在上海交汇,当科学与人文在骨科领域交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医者对生命的深切守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