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荷并非植物,而是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蔓足亚纲的动物,与藤壶同属该亚纲,二者是“近亲”关系。茗荷的生命周期包含多个阶段,幼体阶段与成体阶段形态的特征差异显著,呈现出一部精彩的“变形记”。
生命周期
幼体
从扩散到定居的生存策略
无节幼体是茗荷幼体阶段的开端,刚孵化时的茗荷体长仅0.2~0.5毫米,身体呈卵圆形,拥有3对细小的附肢,形似轻盈小叶子在海水中漂浮。此阶段幼体无复杂器官,依赖体内卵黄获取能量,它们的“核心任务”是借助洋海流等“免费班车”扩散,扩大分布范围。它们具备比较出色的适应能力,能在盐度、温度略有波动的海水中存活,还可通过调整自身密度在不同水层短暂移动,躲避小型浮游动物捕食者。
无节幼体经数次蜕皮后发育为腺介幼体(又称金星幼体),体长增至1~2毫米,身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头部出现用于感知环境的复眼,胸部长出多对附肢,腹部末端演化出用于固着的“吸盘”结构。此时其生存目标从“扩散”转为“定居”,不再随波逐流,而是主动探测环境寻找合适固着点。
![]()
![]()
茗荷幼体(红框所示) / 作者拍摄
成体
形态特征与固着方式
茗荷成体分头状部与柄部。头状部侧扁,呈近宽阔三角形,有5片完全钙化的白色坚厚头板且紧密相连:背板2片,近四边形;楯板2片,不规则四边形(表面有时有微弱放射条纹,中间稍凸起,开闭缘拱圆形,仅右侧楯板有壳顶齿);峰板1片,弓形弯曲(上缘末端尖锐,下缘基部有分叉)。柄部为柱状,一般短于头部,呈紫褐色,表面光裸、粗壮,长度可变。
成体主要通过柄部末端特化的“吸盘”(又称“固着盘”“附着器”)实现固着,具体分三步:
- 物理吸附与分泌黏液:茗荷“吸盘”表面分泌黏性极强的蛋白质类黏液,紧密贴合物体(如岩石、船底、蟹壳等)表面,形成初步物理吸附力,防止被水流冲离。
- 结构加固:“吸盘”进一步与物体表面贴合(如嵌入微小凹陷处),形成稳定机械固定效果,确保长期固着。
- 柄部支撑:柄部粗壮且有韧性,固着后可调整弯曲角度,使头状部(摄食器官所在部位)适应水流方向,既不影响摄食,又能减少水流对固着点的冲击。
![]()
茗荷Lepas anatifera成体 / Franciscosp2, CC BY-SA 3.0, Unaltered
固着点的选择
无论是幼体还是成体,茗荷对固着点均有选择。
- 海洋漂浮物:如浮木、瓶子、船只、浮标、大型藻筏等。茗荷常倒悬漂浮在这些物体表面。
- 固定物体:包括岩石、近海结构等。茗荷会直接固着在其表面。
- 水生动物体表:部分种类(如梭蟹板茗荷)会固着在蟹类的鳃、壳、脚等部位,此外,也可固着在海龟、海螺等水生动物的壳面,且幼体还可能随水流进入蟹类、虾类等体内,最终固着在它们的鳃上。
茗荷以有机物碎屑、浮游生物、动物身体上的碎屑为食。
生态意义
茗荷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无节幼体作为浮游动物,是小型鱼类、虾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为更高营养级生物供能;成体通过滤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净化海水,其群落还能为小型底栖生物提供隐蔽和栖息的场所,形成微型“海洋社区”。
茗荷幼体大量固着在船舶底部形成“生物污损”,增大航行阻力,导致燃油消耗增加;固着在海水养殖设施上,会与养殖生物争夺空间和资源。科学家正研究其固着机制,试图开发环保防污技术,在减少负面影响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待续>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