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我像往常一样醒了,窗外的天刚蒙蒙亮,老伴还在身边打着轻鼾。
起身想去阳台浇花,弯腰拿水壶时,腰眼突然一阵酸胀——这要是搁二十年前,扛着五十斤的粮袋子上六楼都不喘,可现在,连个水壶都得缓一缓。
![]()
过了62岁才明白,人到这个年纪,有些现状不是你想逃就能逃的,与其拧着劲儿较劲,不如学着慢慢接受。
就像老家院子里的老槐树,春发秋落都是规律,咱这把年纪,也该顺着日子走了。
一、体力大不如前,别再逞“年轻时的能”
前几天孙子要搬新书桌,我拍着胸脯说“爷爷来”,结果弯腰抬桌的瞬间,膝盖“咔吧”响了一声,疼得我直咧嘴。
最后还是儿子和儿媳一起搬的,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们轻快的样子,突然就想起自己当老师那会儿,放学后帮学生搬桌椅,一次能扛两张,连汗都不怎么出。
现在呢?爬三楼得歇一歇,逛超市超过一小时就腿酸,冬天洗个澡都得提前把暖气开足,生怕着凉感冒。
有次老同学约着去爬千佛山,我咬着牙爬到一半,胸闷得厉害,最后只能在半山腰的亭子里等他们下来。
回来后儿子说:“爸,您都这岁数了,别跟自己较劲。”
![]()
以前总觉得“老当益壮”是说自己,现在才懂,承认体力下降不是认输,是对自己的疼惜。
就像季羡林先生说的:“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就像四季里的冬天,有它的风景,也有它的规矩。”
冬天就该围炉取暖,别非要去跑冰上的路,不值当。
二、睡眠变浅变短,别再纠结“睡不够”
年轻的时候,我能从晚上十点睡到早上六点,闹钟不响绝不起。
现在倒好,凌晨三点准醒,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只能悄悄起来,坐在客厅里看会儿书,或者刷一会手机。
有次跟老同事老李聊天,他说自己也是这样,有时候凌晨醒了,就去阳台看星星,看着看着天就亮了。
我们都笑,说这是“老天爷给的清醒时间”。
一开始我还总想着吃点助眠的东西,后来发现没用,越想睡越睡不着,反倒添了烦心事。
![]()
后来我索性不纠结了,醒了就起来做点轻省的事,泡杯淡茶,翻两页以前的教案,或者把孙子的作业本理一理。
等天快亮了,再回床上躺一会儿,反而能眯着半个钟头。慢慢就懂了,62岁的觉,不是越长越好,只要醒着的时候精神足,就够了。
就像老话说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三、越来越看重“身边人”,朋友慢慢变少
前阵子整理旧照片,看到年轻时和同事们一起去泰山的合影,一共十几个人,笑着闹着,眼里都是光。
可现在呢?有的同事已经走了,有的搬去了外地,剩下的几个,也只能偶尔打个电话,因为大家都有各自的家事——要么帮着带孙子,要么得照顾老伴,能凑到一起吃饭的次数,一年也就一两回。
以前觉得“朋友满天下”才风光,现在才发现,真正重要的,就那么几个人。
比如隔壁王大爷,每天早上一起去菜市场,他帮我挑新鲜的白菜,我帮他拎着买的豆腐;
比如以前学校的张老师,每个月约着喝一次茶,聊聊各自的孙子,说说家里的琐事。
![]()
有次张老师生病住院,我每天去看他,给他带点熬的小米粥。
他说:“老伙计,还是你靠谱。”我笑着说:“咱们这岁数,朋友不在多,在贴心。”
人老了,圈子会变小,但留下的都是真心人,这份暖,比啥都珍贵。
四、开始害怕“孤单”,却又习惯“独处”
儿子一家住对面楼,每天晚上他们会过来坐一会儿,孙子喊一声“爷爷”,我心里就亮堂。
可等他们走了,家里一下子静下来,我就会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节目,却不知道演的啥。
有次老伴去女儿家住了几天,家里就剩我一个人。
晚上我煮了碗面条,吃着吃着就觉得没味道,以前不觉得,现在才发现,吃饭得有人陪着,哪怕不说话,也热闹。
可有时候,我又喜欢独处的时光,比如下午坐在阳台上晒太阳,手里拿着放大镜看报纸,或者写点随笔,回忆以前当老师的日子,那种安静,是年轻时没有的。
![]()
后来我找到了平衡点,想热闹了,就给儿子打个电话,让他们过来吃晚饭;想安静了,就自己看看书,听听戏。
慢慢就懂了,孤单不是坏事,独处也不是寂寞,只要心里有牵挂,有念想,日子就不空。
就像周国平说的:“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福气,能在独处中找到乐趣的人,不会觉得孤单。”
五、对“面子”看得淡了,更在乎“舒服”
年轻的时候,出门得穿笔挺的中山装,皮鞋擦得锃亮,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生怕别人说“不像个老师”。
现在呢?我最爱穿的是儿子给买的软底布鞋,衣服是纯棉的褂子,出门随便抓个帽子就走,怎么舒服怎么来。
![]()
有次去参加同学聚会,以前总想着穿得“体面”点,现在觉得没必要。
有个同学说:“老周,你怎么穿得这么随便?”
我笑着说:“舒服就行,咱们都这岁数了,还比啥面子啊。”
那天聚会,大家都穿着家常的衣服,聊的都是家里的琐事,反而比以前更亲近。
以前总觉得“面子重要”,现在才懂,面子是给别人看的,舒服是给自己的。
就像老家的老房子,外墙旧了,但里面暖和,住着踏实。
人到62岁,没必要再为别人的眼光活着,穿舒服的衣服,吃顺口的饭,说想说的话,这才是日子该有的样子。
![]()
其实啊,62岁不是“老了”,是人生到了另一个阶段。就像庄稼到了秋天,该收割的收割,该晾晒的晾晒,不用再跟春天比绿,跟夏天比旺。
那些体力下降、睡眠变浅、朋友变少的现状,都是日子给的提醒:该慢下来了,该疼自己了,该好好享受剩下的时光了。
接受这些现状,不是认输,是与生活和解。
就像我现在,每天早上跟王大爷去菜市场,上午在家看看书,下午接孙子放学,晚上跟老伴一起看电视。
日子不慌不忙,却满是暖。这就够了,真的够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