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
呈现与新时代创化
吕克军
“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内生支撑,是指引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引;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文化主体性”之用,体现中华文治特点,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的路径存在密切联系,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契合;新时代,要深入体悟“文化主体性”,凝聚地方志文化主体性,通过深入挖掘传统史学、方志学理论,与他国他民族文化及史学理论进行比照互鉴,促进地方志理论的系统成熟,形成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方志理论体系,活化方志文化发展与传播方式,形成地方志文化主体性,达到方志文化“自觉”。
![]()
“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文化和地方志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引,地方志是中华文化典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记述形式,鲜明体现了“文化主体性”及新时代“两创”发展。
一、地方志对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外在呈现及内在契合
“文化主体性”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内生支撑,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对文化主体性展现出多方面外在呈现和内在契合。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之一,在世界范围具有独特性,并与国史、家谱一起构成了更高层面的历史记述体系;它体现中华文化本体之“用”,展现中国文治特点,资辅国家治理,关注地方治理与基层社群教化;它是在中华文化长期发展进程中吸收各类文本资源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上的多元一体特征;其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内在契合。
二、文化主体性与地方志的新时代创化
新时代,地方志应在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化。首先,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及“文化主体性”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涵,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立场,促进地方志在新时代发展创新。其次,凝聚地方志文化主体性。方志的形成、发展包含着多种文本形式及多个发展脉络,应以“文化主体性”为理论指引,多维度探析地方志主体性的丰富内涵。以体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标准,辨别入志材料、进行志书编撰,成就反映中华文明特质的方志;“地方性”是地方志的文化特质,方志对凝聚地方“文化自觉”有重要意义;地方志具有独特编纂模式,体现“结构性”地方性知识的主观构建。最后,建构方志学理论体系,促进形成中国自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三、结语
“文化主体性”为地方志凝聚根魂,为方志事业发展注入内在动能,通过概念提炼和理论创化,推动地方志文化主体性的形成并迸发出蓬勃活力。
![]()
(原载《中国地方志》2025年第4期。以上内容为作者主要观点摘录,原文1.2万字)
来源:凤起苑
作者:吕克军(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观察与思考》编辑部 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