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漠,驼铃悠悠。当罗马贵族摩挲着来自遥远东方的丝绸,赞叹神秘“赛里斯”时,真正的丝织巅峰之作、如烟云般织就的奇迹——素纱襌(dān)衣,正静静躺在西汉贵妇辛追夫人的漆奁深处,等待着两千年后惊世的苏醒。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展开时薄如蝉翼,轻若晨雾,被誉为迄今世界上最轻薄的古代丝织衣物。
![]()
曲裾素纱襌衣 图源:湖南博物院
![]()
直裾素纱襌衣 图源:湖南博物院
它究竟有多轻薄?以直裾素纱襌衣为例,衣长128厘米,袖展190厘米,整件衣裳却仅重49克,不过一枚中等鸡蛋的重量;折叠后能轻松塞进一个火柴盒;即便叠覆三层,底下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
素纱襌衣所体现的工艺成就,即便在今时今日,依然堪称登峰造极,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的年代,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
前世密码
超细蚕丝:生物育种的智慧
素纱襌衣的单根蚕丝平均直径约 10.5微米(1微米=0.001毫米),比头发细5倍,900米长的蚕丝质量只有1克。如此细的蚕丝甚至都不容易被肉眼看见,只能凭手摸才能感受其存在。
![]()
左图为三眠蚕蚕丝,右图为现代四眠蚕蚕丝 图源:央视社教
超细蚕丝源自西汉选育的三眠蚕。这种蚕一生仅蜕皮三次,具有生长快、体型小等特点,所吐蚕丝也更细更匀,这为衣服的轻薄质感打下了基础。
精练脱胶:25%的"丝绸瘦身术"
丝绸从蚕茧缫(sāo)出后是“生丝”,表面包裹着一层又硬又黄的丝胶,需要将其去除,才能得到洁白柔软的“熟丝”。丝胶与丝绸的核心成分丝素虽都属蛋白质,结构却大不相同。丝胶结构松散,易被碱性溶液破坏而溶解;丝素结构致密,能够抵抗侵蚀。古人采用温和的草木灰碱性溶液反复煮练,去除了约占生丝总重25%的丝胶,实现近乎彻底的脱胶。
![]()
未脱胶的生丝 图源:图虫创意
脱胶工艺像一场精准的“分子手术”,关键在于程度的把握:脱胶不足,丝绸会变僵硬;可要是过度,又会成“脆皮”。古人通过反复进行温和煮练,恰到好处地剥离丝胶,完美保留丝素本身的强韧质地与光泽。
极简织造:疏而不散的经纬艺术
素纱襌衣用最古老的平纹织法实现了“极度稀疏却结构完整”的织造奇迹。
![]()
图源:央视科教频道
![]()
仿制的素纱襌衣上的平纹结构 图源:湖南博物院B站官方号
它的经纬密度低到极致,经线每厘米最少58根,纬线每厘米最少40根,几乎接近材料的力学极限。工匠们在汉代斜织机上,像调校琴弦般手工调整上万根经丝的张力,确保均匀如一。随后织入一种预先加捻的弹性纬纱,这种纬纱在织入后因捻度释放自动回缩,如同微小弹簧般紧紧锁住经纬节点,由此在极度稀疏的织物上形成稳固的多孔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素纱襌衣的孔隙率超50%,意味着整件衣服超过一半的体积是空气,空气几乎可无阻碍地穿透衣物,使其具有超高的透气性和朦胧的视觉效果。
今生科技
素纱襌衣的“超细蚕丝”是其时代背景下的“微米纤维”,与我们今天通过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纤维”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通过追求极致的纤度来创造革命性的材料性能。
科学家研制出超轻保温隔热材料气凝胶,它由纳米尺度的固体骨架构成,孔隙率高达99.8%,密度远低于空气,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它仿佛一件“航天器版素纱襌衣”,守护着火星车在零下130摄氏度寒夜中安然入睡,包裹着火箭发动机抵御千度烈焰。

气凝胶超轻性能展示 图源:新华社
素纱襌衣的织物结构可视为一种“多孔膜”,现代科学利用高分子合成技术制备出多种功能性超薄薄膜,可在纳米至微米尺度精确控制孔隙结构,实现分离、过滤、透气、防水等功能。
例如,纳米纤维医用敷料的孔隙率可达90% ,这种结构既能保持湿润环境促进愈合,又可高效引流渗出液,避免粘连伤口。户外服装的防水膜则利用了孔隙的精密设计,其孔径远小于液态水珠,能有效防雨;又远大于水汽分子,允许汗汽排出。
素纱襌衣与现代科技之间虽非直接的技艺延续,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设计哲学与材料智慧的共鸣。古人用天然生物材料与顶级织艺,实现“薄如空、轻若无”的境界;今人则以合成纳米材料与先进制造,在多个领域复现这一理念。
两千年过去,素纱襌衣所追求的目标——更细、更轻、更强,依然是驱动当今材料科技向前发展的核心方向,它如同一个轻盈的符号,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见证了人类探索材料极限的初心。
![]()
参考文献
[1]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2]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3]纪录片《马王堆》第一集
[4] Aegerter M. A., Leventis N., Koebel M. M. Aerogels Handbook[M]. New York: Springer, 2011.
[5] Zahedi, P., Rezaeian, I., Ranaei-Siadat, S. O., Jafari, S. H., & Supaphol, P. (2010). A review on wound dressings with an emphasis on electrospun nanofibrous polymeric bandages. 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 21(2), 77-95.
[6] Lomax, G. R. (1985). The design of waterproof, water vapour-permeable fabrics. Journal of Coated Fabrics, 15(1), 40-66.
来源:上海科技馆
编辑:77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