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香浮动,鱼灯流转,千年非遗与青春活力在安徽艺术学院的秋日校园里碰撞出灿烂火花。10月15日,以“青春艺启,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安徽艺术学院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活动通过“非遗体验日”和“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座谈”两大板块,让师生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共探文化传承的新可能。
午间校园洋溢着节日的欢腾。安徽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文兵、团合肥市委书记洪欣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陈文兵回顾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六年来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已从“破土嫩芽”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他强调,“推动非遗走进校园,促进青春对话传统,是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文化育人的责任担当”。
在民俗技艺展区,徽州鱼灯流光溢彩,舞动间仿佛重现古徽州街市盛景;金寨手绣以细腻针脚勾勒花鸟生灵,引得学生驻足细观;蚌埠草编、亳州木雕展现民间智慧,庐州金饰錾刻工艺熠熠生辉,池州喜拓摊位前排起长龙,师生亲手拓印吉祥纹样,体验传统技艺的精妙。
美食区同样人气高涨。符离集烧鸡、管坝牛肉卤香四溢,顺安酥糖、龙须酥甜润可口,大关水碗、阜阳枕头馍暖胃更暖心。茶文化展示区,六安瓜片、池州润思红茶、泾县涌溪火青三款名茶同台“竞技”,传承人现场演绎制茶技艺,传递皖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戏曲区的梨簧戏讲解引人入胜,糖画摊位则成为全场焦点。传承人以勺为笔、糖为墨,手腕轻转间,十二生肖和卡通形象跃然板上。“这不仅唤起了童年记忆,更让我体会到非遗的艺术价值。”手持龙形糖画的张同学感慨道。
下午的座谈环节进一步深化活动主题。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撒后余系统介绍了学校“非遗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现学院在非遗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马鞍山叶家桥米酒传承人夏来保、庐州金饰技艺传承人牛元梅、芜湖梨簧戏传承人丁国银等非遗传承人代表,分别就技艺特点、传承难点及文化内涵进行分享,并表达了与高校开展课程共建、实践指导、项目研发的强烈意愿,共同推动非遗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从亲手体验至深度交流,从技艺感知到内涵理解,此届文化艺术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传统与当代的双向奔赴。活动让非遗从书本走入现实,在青年学子的触摸、品味与思考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也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谢婷婷 通讯员 朱立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