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带货快失控了,著名央视主持人无辜被利用,AI制作视频代言产品,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本应造福社会的科技成果,却被一些不法商家用来牟取暴利、误导公众,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首例利用AI技术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案件,揭开了AI滥用背后令人警醒的乱象。
![]()
这起案件中,一家公司利用AI伪造央视主持人的形象,在直播间为“深海多烯鱼油”带货,声称其能“治疗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等疾病,最终被查实完全是虚假宣传,调查发现,这款所谓的“鱼油”产品执行标准竟只是“糖果”,并不具备任何治疗疾病的功能。
李梓萌
![]()
然而,在直播画面中,该公司不仅借助AI合成的“名人形象”博取信任,还配合医疗化词汇制造权威感,让无数消费者误以为是权威推荐、药品功效,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广告法》,更突破了商业伦理和社会底线。
![]()
这一事件的恶劣之处在于,它结合了“AI技术”和“流量经济”的双重陷阱,AI生成的内容真假难辨,再加上名人效应的加持,普通消费者几乎难以识破,更可怕的是,这类AI造假并非个案,近年来,从伪造名人“直播代言”,到篡改专家“推荐视频”,再到冒充企业高管“带货”,AI工具正被一些商家当作欺诈新手段,伪装成技术创新的外衣,实则是在收割信任、掠夺金钱。
![]()
这起案件的查处,意义远不止于一纸罚单,它是对AI乱象的一次公开警示,也是对流量经济病态发展的有力反击,AI技术本无罪,罪在于那些滥用者,他们用算法操纵认知,用虚假画面蒙蔽双眼,将科技的潜力变成了骗局的工具,这种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破坏了整个社会对科技的信任基础。
![]()
未来,监管部门必须加快立法与执法的步伐,完善AI内容识别、数据溯源和广告合规机制,同时,平台也应承担起审核与风控责任,建立AI内容标识制度,让虚假宣传无处遁形,公众人物的形象权、也应得到更强法律保护,防止被AI任意篡改利用。
名誉权
![]()
科技应当照亮生活,而非制造幻觉,AI的力量应被用来创造价值,而不是欺骗信任,只有让技术在法律与道德的轨道上运行,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让智能时代充满理性与温度,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