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泉县庙岔镇老店社区,刚投产不久的丰达羽绒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片片优质羽毛从生产线上接连下线,即将发往外地。这个由镇政府招商引资引进的“小”项目,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为当地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
生产车间。
闲置资源搭起产业平台
企业厂址由废弃老校舍改造升级为生产车间,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让当地留守妇女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乡镇发展既要引来项目,更要找准契合本地实际的路子。”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大量留守妇女“顾家难增收”的困境,镇政府重点对接劳动密集型、技术门槛适中的轻工企业,经过多轮洽谈,最终促成丰达羽绒企业落地。招商过程中,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协助解决厂房租赁、手续办理、水电配套等问题,推动项目快速落地见效。
![]()
生产车间。
一根羽毛的“蜕变之旅”
走进工厂,经过漂洗、晾晒的羽毛整齐堆放,工人们正忙着选毛分拣,各道工序有条不紊。看似小巧的羽毛球,仅毛片处理就涵盖漂洗、晾晒、烘干、分拣、切片等多道流程。“每道工序都要精准认真,尤其是切片工序最关键。”企业负责人说。为保证质量,企业采用“机器切片+人工修整”的方式:工人操作切片机精准识别羽毛最佳切割位置,切片完成后,经验丰富的工人再对每片羽片细致检查,确保符合严格生产标准。
顾家增收实现“双向奔赴”
企业工人以周边村民为主,目前已吸纳当地劳动力70余人。为提升员工技能,企业专门开设岗前培训,帮助村民快速从“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送完孩子上学再来上班,下午提前下班接娃也没人说,每月还能挣一两千块。”一位正在进行毛片分拣的阿姨笑着说。该厂80%以上的工人是本地留守妇女,企业针对这一群体特点,实行“弹性工时+计重薪酬”制度——不强制加班、请假流程简便,完美适配“照顾一老一小”的家庭需求。
下一步,临泉县庙岔镇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羽绒厂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推动更多相关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让“小羽毛”撬动更大的民生福祉。(申娟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