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兴近照。
编者按:
在湖北荆门沙洋县毛李镇的乡间小路上,曾经有一位年轻的民办教师,每天迎着晨光走向三尺讲台。四十五年后,他的身影出现在广东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执笔书写新时代的华章。他就是王光兴——一位用一生诠释“传承”二字的跨界行者。
扎根乡土:永不停歇的求知者
1977年,高中毕业的王光兴在机缘巧合下走上讲台,从此与教育事业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候没想过会教一辈子书,但一站上讲台,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我就知道这就是我该在的地方。”回忆起执教之初,王光兴如是说。
在毛李镇,他不仅是毕业班的语文老师、班主任,更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求知者。从中师函授到荆门大学深造,从民办教师到中学高级教师,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深夜备课、周末进修、假期研习,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桃李芬芳: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王老师批改作文特别仔细,每个错别字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现已成博士并在武汉大学任教的邓勇回忆道。像邓勇这样的学生在王光兴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从大学教授到公务员,从企业管理者到医务工作者,他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
![]()
王光兴在写作学会留影。
更令人惊叹的是,王光兴在繁重的教学之余,还辅导学生在各类报刊发表习作50余篇,竞赛获奖30余人次。学生雷雨婷的获奖征文《家乡的桥》,就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数易其稿而成。“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它们发掘出来。”这是王光兴常挂在嘴边的话。
笔耕不辍:累计发表稿件6000余篇
如果说教育是王光兴的第一战场,那么新闻写作就是他的第二舞台。从教育通讯员到特约记者,再到多家媒体的编辑部主任,他的媒体之路同样精彩。
“最初写教育通讯,只是想记录下校园里那些感人的故事。”王光兴坦言。没想到这一写就是几十年,累计发表稿件6000余篇。在他的笔下,乡村教育的变迁、师生情谊的温暖、教育改革的成果,都化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遍荆楚大地。
华丽转身:获华语文学大奖
2022年退休,对很多人来说是职业生涯的终点,但对王光兴而言,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退休后的他不仅没有停下脚步,反而开启了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2023年,在一次文学活动中,王光兴与邹中海院长相遇,两位文化人的惺惺相惜,开启了一段新的文坛佳话。加入广东省写作学会许峰文学艺术研究院后,王光兴将多年的媒体经验运用到文化推广中,成为研究院的“灵魂舵手”。
![]()
王光兴获鲁迅杯铜奖。
“王总编的到来,为许院注入了新的活力。”邹中海院长如此评价。在两年的时间里,王光兴主持编审工作,让许院的人物故事通过中国早报、乡村振兴网等平台传遍全国,极大地提升了研究院的影响力。
薪火相传:心怀热爱书写人生的精彩篇章
如今,王光兴依然保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清晨五点起床,阅读、写作、编辑,这样的作息雷打不动。“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从乡村教师到媒体人,再到文化推广者,王光兴用四十五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传承”。他常说:“教育是播种,写作是耕耘,而文化传承是收获。”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一位媒体人的担当,一位文化传播者的使命。正如他2025年获得“鲁迅杯”文学大赛铜奖时的感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站得多高,而在于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王光兴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价值的故事。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怀热爱,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每个人都能够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吴研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