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陈平原:不注明出处就算抄袭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0
分享至

本文来源:《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转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陈平原:不注明出处就算抄袭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不久前,我们一个学生,受老师批评,说他的硕士论文跟我以前的一篇论文比较接近。那个学生辩解说,因为这段话我特别喜欢,而且我也很认同,已经内化为我自己的感觉了,写作时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老师非常愤怒,说这是“学术不端”,虽还没到“抄袭”的地步,但也很严重。

按照现行规定,这学生确实不对,可在古代中国,这很正常。确实是这么回事。古代中国,读到喜欢的东西,不妨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述一遍,甚至直接抄下来。

什么时候,我们写文章,必须不断地给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认同的东西,加一个注?那是晚清才开始的。所以,我谈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引文,或者说引文的出现,与整个学术表达的关系。

阅读 20 世纪前后的著作,最直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引语的内容变了,引语的方式也变了。仔细分析,你对别人的言论是怎么处理的,怎样引录、如何衔接、能否驾驭,诸如此类,都关系重大。

我谈一个掌故,大家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几十年后,冯友兰回忆他早年在北京大学念书的时候,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刚出版。冯先生说读这书,有一种震撼,为什么?你以为是像蔡元培说的,简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不是的。

冯先生说,最让他震撼的,是以前我们写文章都是孔子说什么,然后一个笺,一个证,再加一个按。而且,为了体现孔子的话最重要,前人的笺证次之,最后才是我个人的小小意见,字体越来越小。胡适整个把它倒过来,最关键的,是我个人的想法,下面的证明文字,包括孔子的话,都是用来证实我的见解的。因此,我是大字,孔子是小字。

他说,这一下子把他们给震住了。在他看来,这体现了五四时代以个人为中心、以我为主的思想观念。我们都知道,上下文之间,旧学新知之间,其实不只是互相论述,这其中的停顿、过渡,隐含了权力,隐含了欲望,也隐含了美感。

当然,我必须做一个小小的补正,冯先生的回忆不太准确。前面说的没错,以我为主,孔子的话,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自由引用;但字体其实是一样的,没有说真的把孔子给变小了。以前孔子字大,我们字小,五四时期改变了,都平等了,大概是当年这冲击实在太大了,以至几十年后追忆,就成了我字大、孔子字小。

晚清中国,面对“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读书人发现,知识纷至沓来,文本斑驳陆离,如何在自己的论述里,恰如其分地安置他人的言语,这个工作,远比明清时要困难得多。

为什么这么说?凡是做学问,都得引,不是现在才有的,以前也引。所以,“引经据典”在传统中国,在古汉语里,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辞方式。

今天我们看元代陈绎曾的《文说》,或者是明代高琦的《文章一贯》,他们提到各种各样的引。但是这个“引”,主要是引事、引典,而不是直接引语。所以,今天的引用,和过去的是不太一样的。过去的引,主要是“事”;现在的引,主要是“言”。下面我主要讨论这个问题。

引言分为几种,一种是明引,注明出处;另一种,不注明出处,我们叫暗引;还有,属于正面表彰的,我们说是正引;反面批驳的,则为反引;再有,完整的引用,是全引;转述大意的, 我称为略引。现在,我就把这三组六类的引用略为铺排,看看现代中国学者是怎么写论文的。

先说明引和暗引。传统中国读书人,也在思考,也讲知识的传递和创新,但并不刻意追求。所以,“含英咀华”“述而不作”,在传统中国,是一种美德。那是因为,古人存在着虚拟的共同信仰,似乎读书人要做的,就是准确表述往世先贤的思想观念,并用来解决当下的困惑,这样就行了,没必要再推出自己的什么奇谈怪论。知识以及真理,都已经有了,我们的任务,是怎么样更好地去理解、融会贯通,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你会发现,传统的中国文人,包括很多勤奋的学者,会用笔记的形式,“博采众长”,把前人各种各样的佳言妙语,全部抄在自己的书里面。宋人洪迈,就是这样撰写《容斋随笔》的。

其实,宋元以降笔记,经常互相抄,而且不注明出处。可无论当世,还是后代,一般都不会被斥为“抄袭”。文论里确实有一句话,叫“忌剽窃”,可是请大家注意,“忌剽窃”指的是诗和文;为了一句好诗的“著作权”,甚至可以去杀人。反而是学术著作,包括考证性质的笔记,可以互相传示,互相转用,互相抄袭。

到了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说了这么一句话:“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希望以后我们引别人的话时,注明出处, 且不要胡乱窜改。

后来,章学诚做了一个补充,这个补充很重要。他说,著作之体,引用古书,袭用成文,不标出处没问题;考证之体,一字片言,必须标明出处。也就是说,说明道理,可以随便引;但若钩稽事实,那是不一样的,谁最先考出来,你必须说清楚。这个区分,他后来加了补充说明,说为了省去大家的麻烦,希望自注出处。

为什么这么说?传统中国人为了文章漂亮,不喜欢注出处。

大家假想,你我都是读书人,我用的典故,你若不知道,那你就不配读我的文章。所以,大家看到那些不知道的典故,除非是小人物,你敢去怀疑,如果觉得对方有来头,不敢随便追问他“典出何处”。因为,看不懂,那是你的问题。

举个例子,宋代的几部笔记如《石林燕语》《老学庵笔记》《诚斋诗话》等,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梅尧臣做考官的时候,苏东坡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卷子里有这么几句话: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个说法,考官不知典出何处。梅尧臣跑去问欧阳修,也都不知道。等到揭榜了,问苏东坡,请问您那个典到底是从何而来的?苏东坡说:想当然尔,何必要有出处?

这是文人逸事,很好玩。一般情况下,不好随便追问人家出处在哪儿,显得自己特没学问。你我都应该知道的,不知道,那是你的问题。所以,我不注。只是到了清代后期,才强调写文章要注明出处。这个事情,到了章太炎、梁启超和夏曾佑,也就是1900 年以后,才比较正规起来。

即使这样,中学和西学的书,加注的状态不一样。中学的著作,比如谈论中国文学、中国哲学的,大体上,1901 年以后就逐渐这么做了;西学的则没有。

一个日本学者曾撰文,指责梁启超“抄袭”,因为他的文章里面,有好多是日本人的说法。我承认梁启超确实大大得益于日本人的著作,但我否定这就是“抄袭”。因为,如果严格追究,晚清介绍西学的,绝大部分都有类似的问题。照这么说,鲁迅也是“抄袭”,因为《摩罗诗力说》中的很多说法,都是有来源的。

早年介绍西学的,都是把当时读到的著作转译,摘抄,或者重新组织起来。当然,到了 1980 年代以后,就不该再这样了。今天做西学的,再这样随便抄人家的,或者以译代著,在学界会受到严厉批评。

第二个我想谈的是正引和反引。正面的引述和反面的引述, 效果有天壤之别,这点,不用多加论证。我只想提醒,引什么?

不难发现,国学中的经典,在不同的时期,容易上下其手;至于西学,则始终被我们作为正面引述的对象。我们的学生写论文, 引经据典,什么哈贝马斯、德里达,多得很;再接下来引什么?

古的到王国维、鲁迅,今的则海外汉学家,包括郑培凯先生的著作,张隆溪的我们也引。在座的,如果是大陆出来的,大概都会同意我的观察:国人写论文,不大引同辈学者的,更不引下一辈的研究成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表面上我们也有很多引文, 但要么是老人,要么是死去的,要么就是远在天边。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全引和略引。到底采用全引还是略引, 古人很有讲究。宋人《论作文法》有云:“经据不全两,史据不全三。”写文章的时候,引经别超过两句,引史不要超过三句。因为引文太多,文章会变得支离破碎。

这跟我们现在整段整段地引,效果很不一样。整段整段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同一篇文章,糅合了三种不同文体,第一种白话,第二种文言,第三种欧化语—— 自己翻译的或者别人翻译的。

你会发现,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很别扭,或者基本上没法读,只能看。这个时候,你就能理解古人为什么对略引感兴趣。这可能是不太尊重前人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有文章美感方面的考虑。

如何既表达对前辈的敬意,同时完成自身学术建构,还保持文章的完整性,这不容易。这里只是提出问题,没有具体的答案。

李浴洋博士曾在文章中称,《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书末两篇附录——《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与《如何‘述学’,什么‘文体’》,与精心撰写的《前言》一道,道出了陈平原从事此项研究时‘压在纸背的心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央视提醒:免疫力是最好的医生,用8个方法激活它

央视提醒:免疫力是最好的医生,用8个方法激活它

诗词中国
2025-11-03 21:30:33
又一则励志新闻翻车了!

又一则励志新闻翻车了!

清书先生
2025-10-21 15:51:40
86岁宋世雄现状:定居北京老到认不出,托举儿女成才却都不在身边

86岁宋世雄现状:定居北京老到认不出,托举儿女成才却都不在身边

豆哥记录
2025-11-03 22:27:46
我俩79年入伍,我技术大校军官退休他营长转业,村民争着请他吃饭

我俩79年入伍,我技术大校军官退休他营长转业,村民争着请他吃饭

伊河生活
2025-11-04 05:01:16
天呐!巩俐这身材太惊艳了,胸围几乎到肚脐,状态却依旧十分亮眼

天呐!巩俐这身材太惊艳了,胸围几乎到肚脐,状态却依旧十分亮眼

TVB的四小花
2025-10-22 02:25:03
女子陪男友买陪嫁车,试驾时销售悄声提醒:上周他带孕妇来看过车

女子陪男友买陪嫁车,试驾时销售悄声提醒:上周他带孕妇来看过车

晓艾故事汇
2025-11-03 17:09:06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如何划分的?公元1年又是我国的哪个朝代?

公元前和公元后,是如何划分的?公元1年又是我国的哪个朝代?

长风文史
2025-11-01 10:06:26
全红婵帮谢思埸带娃秒变“红姨”

全红婵帮谢思埸带娃秒变“红姨”

大眼瞄世界
2025-11-04 10:30:17
600319,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600319,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证券时报e公司
2025-11-03 21:06:51
学医后才明白,增强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散步游泳,而是这个

学医后才明白,增强骨密度最好的运动,不是散步游泳,而是这个

周哥一影视
2025-10-23 12:39:17
舔狗经济破产崩盘,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舔狗经济破产崩盘,最核心的原因是什么?

加油丁小文
2025-10-11 07:14:27
45岁仍拍三级片追求刺激?从亿万富豪再到烂片女王,她究竟图什么

45岁仍拍三级片追求刺激?从亿万富豪再到烂片女王,她究竟图什么

老吴教育课堂
2025-11-03 11:30:25
特朗普6字定调台湾问题,赖清德就统一表态,大陆:绝不放弃武力

特朗普6字定调台湾问题,赖清德就统一表态,大陆:绝不放弃武力

boss外传
2025-11-03 12:00:08
一夜之间,巴西沉默了巴西大豆价格攀升至650美元/吨。

一夜之间,巴西沉默了巴西大豆价格攀升至650美元/吨。

百态人间
2025-11-04 05:10:03
特朗普又要“开战”?这次的理由,离谱得有点熟悉

特朗普又要“开战”?这次的理由,离谱得有点熟悉

陆弃
2025-11-03 10:58:59
主席出行,警卫闹肚子未赶上火车,毛主席下令战士乘专机直飞

主席出行,警卫闹肚子未赶上火车,毛主席下令战士乘专机直飞

大运河时空
2025-10-30 18:40:03
制裁风暴来袭之下:我国炼油厂集体避开俄罗斯油!看来不过如此…

制裁风暴来袭之下:我国炼油厂集体避开俄罗斯油!看来不过如此…

翻开历史和现实
2025-11-04 09:37:00
曼联签加拉格尔举棋未定,其难替代卡塞米罗!阿莫林明确买人标准

曼联签加拉格尔举棋未定,其难替代卡塞米罗!阿莫林明确买人标准

罗米的曼联博客
2025-11-04 07:05:59
浙江女首富崇拜许家印投资房产,800亿资产瞬间蒸发,今何在?

浙江女首富崇拜许家印投资房产,800亿资产瞬间蒸发,今何在?

别人都叫我阿腈
2025-11-03 13:46:23
江苏29岁相亲女子吐槽:31岁男人开10万的车,还好意思出来相亲?

江苏29岁相亲女子吐槽:31岁男人开10万的车,还好意思出来相亲?

少点意思
2025-10-30 14:42:50
2025-11-04 12:11:00
尚曦读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读史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
27837文章数 121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赵孟頫66岁行书,精到劲健!

头条要闻

牛弹琴:想想不对劲 德国外长又主动给中方打来了电话

头条要闻

牛弹琴:想想不对劲 德国外长又主动给中方打来了电话

体育要闻

27岁热刺门将,夺冠后退役当导演

娱乐要闻

《繁花》录音事件完整版长达43分钟

财经要闻

作价4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易主

科技要闻

OpenAI“杀”疯了!又一笔380亿大单

汽车要闻

上汽旗舰智己LS9首发评测 可能是最好开的9系SUV

态度原创

教育
本地
旅游
家居
数码

教育要闻

“校长啊,不要再逼我了!”35岁女教师患焦虑症,校长却不许请假

本地新闻

全网围观,到底多少人被这个野人大学生笑疯了

旅游要闻

水墨氤氲 宛若“千里江山图”

家居要闻

年轻态度 功能舒适兼备

数码要闻

酷态科 CP25 电能块自带线新品官宣 11 月 7 日发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