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每日幸运签#
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抛出重磅观点,称乌克兰一旦使用 “战斧” 巡航导弹,将直接导致美国卷入俄乌冲突。报道明确指出,“战斧” 的指挥控制系统离不开五角大楼从卫星获取的机密目标数据,在美国本土外部署这种导弹,不仅意味着美国技术人员要亲临现场,更等于美国直接参与了对俄罗斯的攻击。
该报还提到,向乌克兰提供地面发射装置不仅面临供应难题 —— 这种导弹并非大规模生产,还违背了《中导条约》的文字和精神,尽管美国 2019 年就退出了该条约,俄罗斯也在 2025 年 8 月宣布不再受其约束。
![]()
这一争议的爆发,源于美国对乌军事支持的不断升级。早在去年 9 月泽连斯基提出 “胜利计划” 时,就曾索要 “战斧”,最近他更是加紧游说,11 日、12 日接连与特朗普通电话,13 日高调宣布访美,将 “获得远程打击能力” 作为会晤核心议题。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也从拒绝转向松口,10 月 6 日称已就提供 “战斧” 作出 “某种决定”,12 日更表示若冲突不结束就 “很可能” 提供。而俄罗斯的反应异常激烈,普京直接警告,没有美国军官直接参与,乌克兰根本用不了 “战斧”,这意味着局势会 “实质性升级”,外长拉夫罗夫也直言此举将 “巨大损害俄美关系”。
美国松口、乌克兰急要、俄罗斯反对的背后,是各方的利益算计。对乌克兰来说,“战斧” 最大射程超 2000 公里,能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纵深地区,打击后勤中心和能源设施,这是他们急需的谈判筹码,泽连斯基甚至坦言,哪怕只是拥有也能逼俄罗斯回到谈判桌。
对特朗普政府而言,此时拿 “战斧” 说事,是想借军事威慑迫使俄方妥协 —— 他近期多次公开表达对普京的 “失望”,而俄军进攻遇阻的局势,恰好给了他施压的契机。但美国内心充满矛盾,既想施压又怕过火,特朗普面对追问时总是含糊其辞,显然不愿承担冲突升级甚至核风险,更不想真的直接卷入战争。俄罗斯的强硬则是为了守住底线,他们担心西方情报加持下的 “战斧” 会突破防御,更在意这种可配备核弹头的武器对核威慑能力的冲击。
对此,有人看完英媒分析后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给了导弹就能用,需要美军参与,这不就是直接参战吗?” 更多人表达了担忧:“美国这是在玩火,真逼急了俄罗斯,后果谁能承担?” 还有人注意到现实难题:“英媒说导弹没大量生产,美国库存都不够,说不定就是放个烟雾弹”。也有网友戳破美方心态:“既想当调停者又想递刀子,最后只会把自己套进去”。
俄罗斯的激烈反对不光是军事考量,更有政治目的 —— 他们必须通过强硬警告,迫使美国放弃这一选项,守住威慑底线。而美国提供 “战斧” 的可信度本身就存疑,美国 “国防优先” 组织的詹妮弗・卡瓦纳认为,这种威胁在政治和军事上都站不住脚,可能只会换来俄方 “嘲笑而非恐惧”。
重要的是乌克兰即便拿到 “战斧”,实际使用权也在美方手里。乌克兰《国防快报》明确提到,导弹需要的高精度地图和卫星数据全靠美国提供,没了这些支持就是废铁。而且美国大概率只会给少量导弹,还会限制打击目标,绝不允许直接攻击克里姆林宫。在防御层面,俄方也有底气,俄功勋飞行员波波夫表示,S-350、S-400 等防空系统能拦截 “战斧”,甚至能提前定位部署点将其摧毁。
“战斧” 导弹之争,本质是一场危险的心理战。美国想靠 “武器威胁” 逼和,乌克兰想靠 “远程火力” 要价,俄罗斯想靠 “强硬警告” 止损。但英媒的警告恰恰点出了最危险的雷区:一旦导弹真的发射,美国的技术支持就成了 “参战实锤”,冲突边界将彻底模糊。对普通人来说,比起讨论导弹性能,更该警惕的是这种 “步步紧逼” 的升级逻辑 —— 战争的扩大往往不是源于单一武器,而是各方都想 “赌一把” 的侥幸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