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为了跟人潮“躲猫猫”,我选择来到小众旅游地清远清城。在清远,有这样的说法:“来清远不吃鸡,等于白来一趟”,这话一点不假!我在逛完超有料的“清远鸡文化馆”,我就接连去了清远多家餐馆尝鲜——好家伙,这儿的清远鸡跟我平时在广州菜市场买的“清远鸡”,简直是“鸡中两兄弟,味道差千里”!皮脆的咬一口能听到轻响,肉嫩而鲜,连骨头缝里都透着鲜,这才是传说中能上国宴的水准嘛!
![]()
![]()
为啥我们在市场上总难吃到这般好味的清远鸡呢?这背后藏着不少“小秘密”。
首当其冲的是“身份造假”——品种纯度差太远。正宗清远鸡可是有“身份证”的,得是“清远麻鸡”,长着“一楔二细三麻身”的标准长相:体型像个小楔子,头细脚细,身上披着麻褐色的羽毛,这都是千百年进化出的“鲜味基因”。可养纯种鸡太费劲儿,保种要砸钱搞科研,多数养殖户嫌麻烦,干脆用普通鸡杂交。业内人偷偷说,市场上90%的“清远鸡”都是“混血儿”,有的连品种审定都没通过,鲜味基因早丢光了,吃起来要么柴得塞牙,要么淡得像嚼纸板,哪能跟纯种鸡比?
![]()
![]()
其次就是“成长环境”差太多,养殖方式藏猫腻。地理标志规定得明明白白,清远鸡得在清城、清新这些核心产区的山林里散养,至少养够115天才能出栏。本地正规养殖场的鸡,那日子过得比人还舒坦:每天在山上跑万步“健身”,喝山泉水,吃五谷杂粮,出栏前还要过多道“体检”关。可市场上不少鸡是“速成选手”:被关在小笼子里,喂着催长饲料,40天就“被迫成年”。这种鸡水分多、脂肪少,炖汤寡淡如白开水,炒的时候还容易碎,跟山林里慢养的“运动鸡”比,口感差了十万八千里。有些更离谱的是,为了让鸡皮变黄,居然偷偷加柠檬黄,安全都没保障!
![]()
目前,清远鸡产业还没完全“规模化”,保种投入不够,好鸡苗难普及;虽然有了DNA特征库,但行业标准没跟上,想证明“这是纯种鸡”都没个简单办法。加上假鸡跨省销售,得好几个省市一起查,监管难度不小。更头疼的是没有统一的品质分级,想买好鸡全靠“碰运气”,市场自然乱成一锅粥。
![]()
那普通消费者怎么才能吃到真正的清远鸡?真正的清远鸡是“一楔二细三麻身”错不了;仔细看鸡爪,散养的鸡爪子细黄带老茧,鸡冠红得透亮。
说到底,清远鸡的好味道,藏在纯正的基因里,泡在山林的清泉里,也离不开规范的市场环境。希望以后这些“小门槛”能慢慢消失,让这道国宴级的美味,不用特意去清远,在家门口的菜市场也能轻松吃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