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我第一次赶赴刘老庄。
那是一个刮着大风的日子。只见淮水东流,呜咽不止。
那年是著名的“刘老庄战役”六十周年。我刚考入上海财大,作为沪苏浙大学生记者团的一员,祭拜烈士陵园。
1943年,日军对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消灭新四军主力和党政机关。
3月18日,日军千余人向刘老庄方向进攻,庄内1000余名百姓来不及转移。
我十九团四连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就地顽强阻击。
四连依托交通沟顽强抵抗,打退日军多次冲锋,并顶住长达6小时的炮轰。日军被毙伤约400人(死170余人、伤200余人),付出惨重代价。
战士们弹药耗尽,与敌人拼刺刀。最后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无一投降。
战役后,父老乡亲聚拢来,强忍悲痛把烈士们的遗体整理好,一具具遗体摆放整齐,建成了知名的烈士陵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
这座村落便天然地和这座墓地联系在了一起。
60年以后,当年刘老庄村民的后代繁衍至2000多人,陵园则变成了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风悲鸣,英名永存。
2013年,我再度赶赴刘老庄。
她因为另一段风云故事,再度被载入史册。
2002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开工。2005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线路要经过刘老庄。
这里涉及到了水利与民俗的冲突:
水利支线须正面经过刘老庄,烈士陵园面临搬迁。
建设指挥部把决定权留给了刘老庄2000多人。
村委召开会议,民主表决。
已经60余年波澜不惊的刘老庄,一朝沸腾。
乡亲们表示,当年牺牲的战士们,很多人不是淮安籍,为这里拼了命,长眠地下几十载,也早就是刘老庄人了。
没有当年的82人,就没有当下的刘老庄。他们才是刘老庄真正的魂。
刘老庄派出了17人向指挥部请愿,不同意陵园搬迁。
三周后,指挥部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改设计方案。绕道20公里,刘老庄烈士陵园保住了。
但为此国家要多投入20亿元,一公里一个亿。
消息传到刘老庄,全庄人沉默了。
一个大雨滂沱的清晨,17名代表再度出现在指挥部的门口。
老老少少齐刷刷站在了风雨中:
刘老庄想通了。
活着的人搬,带着地下沉睡的亲人们,一起搬!
指挥部团队不禁热泪横流,水利人员向着乡亲们一再鞠躬。
烈士陵园搬迁后,国家下拨预算,刘老庄人发挥聪明才智,把十里八乡的中小陵园统一整合,建成为高大漂亮的新陵园,烈士们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至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全部建成,陵园也再度辉煌。
讲述这段往事,我来跟读者们唠唠,中国为什么强大。
首先,中国的集体领导体制使得人民政府强力且有为,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民心至真,人心至上。只要人民需要,付出一切代价都值得。
伟大的国家需要英雄主义。
既尊重科学科技,提倡效率,也尊重人心人情,关注缅怀。
其次,除了中央节点的强力领导外,普遍的分散式民主也处处发挥着作用。
它们由下至上,对政策的主体方针提出建议,像两个紧挨在一起的时代齿轮,彼此啮合,患难与共,协调发力,爆发巨大能量。
抗日战争,我们一度是落后、落伍的,落后就要挨打。百姓蒙难,国家蒙羞,历史蒙尘。
众多烈士付出了生命,掩护了人民,为国家与民族舍生取义。
他们的精神是永存的,就像刘老庄,她时时刻刻醒着,分分秒秒地见证着,关注着我们,关注着民主改革的每一步,风雨中展现信仰的光。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原标题:《信仰的光:风中有座刘老庄》
栏目编辑:张晓
本文作者:金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