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阿杰一起吃饭时,他突然说:“我好像……写不出东西了。”阿杰是广告公司里的“金牌写手”,文案写得又快又灵,金句频出。可这次见面,他却一脸愁容地向我倒苦水。
原来,自从公司引入了功能强大的AI写作工具后,他经历了从狂喜到焦虑的全过程。一开始,他如获至宝:策划案大纲,AI瞬间生成;产品文案,AI能给出十几个风格各异的版本;甚至连周报总结,AI都能写得滴水不漏。他轻松得像甩掉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工作效率飙升,还频频被领导表扬。
![]()
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变了。遇到一个文案任务,他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构思,而是向AI提问。当AI生成的内容不尽如人意时,他的第一选择不是自己动手修改,而是不断地刷新、换指令,指望AI能“悟”出他想要的东西。“最可怕的是,”他看着我,眼神里有些惶恐和不可思议,“上周领导让我临时写一段不用AI的、有温度的产品寄语。我对着空白的文档,足足坐了两个小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塞满了AI生成的那些‘正确的废话’,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用“人”的口吻去写这条文案。”
阿杰的困境,或许正是我们许多人正在悄然经历的缩影。我们满怀欣喜地拥抱AI这个无所不能的超级助理,却未曾察觉,它可能在用一种极致的“便利”,偷偷置换我们最宝贵的东西——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正习惯性地把大脑“外包”给AI。从前,查资料需要翻阅书籍、甄别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构建知识体系和锻炼判断力。可如今,我们只需向AI提问,就能得到一个看似权威的、没有瑕疵的答案。我们省却了搜集各种资料的艰辛,同时也放弃了大脑的思考。
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像长期不用的肌肉,会慢慢变得松弛无力。当AI能替我们记忆、分析和创作时,我们自己的这些“认知肌肉”自然会走向萎缩。依赖之下,潜藏着能力的退化。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我们正在丧失对解决复杂问题的“手感”。AI给出的答案,常常是一个完美的、终结性的“黑箱”。
我们拿到了结果,却看不清它内部运作的逻辑与路径。当我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不再去追问“为什么”和“怎么样”时,我们对世界的深层理解力、那种通过亲身体验和试错才能获得的“隐性知识”,便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更可怕的是,AI的推荐机制基于我们的历史和偏好,这固然贴心,却也将我们禁锢在一个舒适而封闭的“信息茧房”里。
当千千万万的人都向同一个AI模型寻求灵感和答案时,我们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甚至创意,会不会在算法的引导下,走向一种可怕的同质化?这种被替代、被掌控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它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这场与AI的共舞中,我们究竟是引领者,还是最终会变成依赖成瘾、失去自主意识的追随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