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的就算成功。
——王小波
![]()
作者|土行孙
编辑|周 展
视觉|慢 慢
王小波先生是1952年的生人,如果活到今天,也是73岁的老人了。
![]()
他的作品最早是在大陆以外的华语文化地区出版发行的,比如《黄金时代》或者《白银时代》。而在国内,他早年间没有出过哪怕一本小说或者文集。
在早年的记忆里,他似乎就是一个杂文的写手。
1993年左右,他才开始经常有精彩的作品发表在类似于《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杂志上。
直到1997年,他由大陆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第一部也是生前唯一一部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一说是《思维的乐趣》,出版于1996年11月)。
![]()
而在同年的4月11日,他就因病去世。在他短短45岁的生命里,以一个作家身份被大家认知的,也就区区5、6年吧,就仿佛一道流星划过暗夜里的苍穹,却留下了人们对耀眼光芒的深刻记忆。
很多推崇王小波的年轻人,当年都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这是套用了郑板桥的句式。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里曾经说道,郑板桥非常崇拜画家徐渭(明代著名画家,号青藤老人,他有一个更加知名的名字叫徐文长)的才华,于是专门自刻了一枚印章,上刻“徐青藤门下走狗”(也有一说是徐青藤门下牛马走,从司马迁意)。
当年热爱王小波的年轻人,共同撰文,以小波式的文风,出了一本纪念专辑,书名就叫作《王小波门下走狗》。
![]()
这本书在王小波逝世五周年的时候问世,一转眼,也是23年前的事情了!在这本书里留下纪念文字的年轻人,如今大概都和我一样人到中年了吧,经历了人生的毒打,不知道是否还依旧像年轻时一样热爱文字,热爱理性,热爱自由,还自甘为“王小波门下走狗”,或者,把自己年轻时热爱的作家介绍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
我买过很多本《沉默的大多数》,有一些是因为旧的版本翻到过于残破,更多的是以为激赏而推荐给可能和我同样价值观的朋友。
说他是我们这一代人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者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我以为,一个好的作家,是必须有一个出色的价值观作为依托的。
![]()
王小波生前是寂寞的,身后却是声名鹊起。这点很像那位一个耳朵的画家。但两者本质的差别是,画家临死前已经疯了,而王小波却自始至终地清醒着。通常来说,清醒的人是痛苦的,但王小波的本事就是在清醒中看到了欢乐。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以后依然热爱生活。这话落在王小波身上,无比的恰当和准确。我觉得王小波是乐观主义者,更是英雄主义者。
王小波身后哀荣鼎盛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我加入汽车行业的年代,那似乎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此后过了很多年,汽车行业里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
![]()
不知怎的,这个行业忽然变得越来越燥热起来。大家迷茫着、跟随着、恐慌着、咒骂着、挣扎着,像落水的人一样四处寻找着可以抓到的任何一根稻草。这个稻草可能是一个概念、一个传闻、一个名字,甚至,是一个误会。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终日,贪婪夹杂着胆怯,疯狂伴随着幻想。
于是,我忽然回想起了王小波,他会怎样评论这样一个世界,他又是否会依然爱上这个世界。
王小波曾说过:“理性,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确实不容易,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是会回来的。“
![]()
是的,理性会导致悲观。虽然会有人说悲观者可能正确,而乐观者拥有未来。但是我还是认为理性的悲观总好过非理性的乐观。如果一场豪赌失败了,你剩下的筹码还够不够你重新充满尊严地过上哪怕是最卑微的生活呢?
王小波还说过,”狂信会导致偏执和不理智。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说实话,近两年我见过太多偏执和贫乏的人。也许他们身上有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信念力,但的确不如冷静和开放的思考更能让我信服。
罗素也说过,“我绝不会为我任何一种信仰而献身,万一我是错的呢?”智者自我怀疑,而愚者却总以为真理在手。甚至更有甚者,为了证明一些政治正确的真理,不惜炮制谎言。似乎只要目的正确,手段卑鄙些也变得无足轻重——虽然这些目的本身是大可值得怀疑的。
![]()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在理性的轨道上。
王小波鄙视“花剌子模”式的报喜不报忧。然而他清楚地认识到,决定了信息流通模式的恰恰是权力的信息接收模式。
“假如要反对不幸,应该直接反对不幸的事实,此后才能减少不幸的信息”。我想他应该不喜欢现在一些企业的做派,也不会赞同用法务和举报来杀死那些他们不喜欢的信息。因为他知道,如果直谏拒收,就会有阴阳;阴阳不行,就会有表情包。如果表情包也侵权,那么大家就会选择沉默。
当沉默的成为大多数,那么反感就会永远的积累,堆积如山。
![]()
而对于还在这个行业里,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的人,我也想用王小波的话拿来与他们共勉:“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的就算成功。”
我懂得你们的苦闷和烦恼,但请想开些。有时候面对一个错乱的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助的。但我们来到这里,除了要证明一些事情是正确的,有时候证明一些事情是不正确的也同样有意义。你不能选择在这个行业里怎么生,怎么死,但你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一个理性的好的行业,应该有着水晶般的光辉,仿佛来自星星,虽然每个人都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行业,可一想到离开后,这条追寻智慧的路还有人在走,而不是只有野望和愚昧,我心里就很高兴。
我本来是想借王小波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让我们快乐,如今也给我们带来焦虑的行业。但写着写着,就写成了小波的集句。
这固然说明了王小波死去虽然二十多年了,他的文字依然有生命力,但也同时确信了当年用他的作品滋养自己的那些读者,多少学会了用他的方式去思考和判断今天的世界。
![]()
王小波在其著名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里有一段描述:“那一天我21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21岁生日时没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顺便讲一下,我正好比王小波小了21岁。当他21岁,对他所处的世界发表宣言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小孩也正呱呱坠地。这些孩子注定要去读他的的文字,然后把它当作精神的力量,来重新审视和判断这个让人狐疑的世界。
这似乎就是王小波对我,以及对这个时代的价值。
BREAK AWAY
TA的作品
01
02
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