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正式对美国高通公司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一事件看似是商业纠纷,但实际上,是中美新一轮博弈的信号。
10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披露了案件细节。事情要从去年说起。2023年5月,高通宣布要收购以色列的一家车联网通信芯片研发的公司。收到举报后,中国监管部门评估认为,这笔交易虽然没达到强制申报标准,但可能会影响中国市场的公平竞争。于是,2024年3月12日,中方正式通知高通,要求进行申报,并在批准前不得实施收购。两天后,高通表示放弃交易。
![]()
但故事没有结束。今年6月,高通在没有任何申报、也没跟中方沟通的情况下,直接完成了这笔收购。监管总局接到举报后立刻展开核实。高通最后承认确有此事。于是,中方依法立案调查。
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就是高通明知要报,却装作不知情。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在中方看来,是公然藐视中国法律。既然不尊重规则,就得承担后果。
根据《反垄断法》,只要企业并购对中国市场有实际或潜在影响,不管交易发生在境内还是境外,都必须申报。这是底线。换句话说,只要影响到中国的市场竞争,就要受中国法律约束。这是主权的体现,也是国际惯例。这次事件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层,是对高通的直接警告。
高通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态度。去年还口头保证放弃交易,今年就偷偷完成收购,这种行为让人联想到美国政客的惯常伎俩——口头承诺一套,实际行动另一套。中方的反应很明确:既然你不守规矩,那就别怪中国市场关门。
![]()
第二层,是对中国企业的提醒。
市场监管总局公开调查,并披露案情细节,这不仅是惩罚高通,也是在给中国企业提个醒。采购高通的产品,要考虑潜在风险。高通若被处罚,产品供应和服务可能受影响。这也给国产芯片、自主系统提供了一个机会窗口。国产替代的节奏,反而能借此加快。
第三层,是中美关系的映射。
这起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从上周开始,中方密集推出一系列反制措施,涵盖稀土、超硬材料、锂电池等关键领域。力度之大,出乎很多西方观察人士的意料。可以说,这是中国在供应链安全上的一次系统性出击。中国的信号很清晰:我们有能力卡脖子,但我们更希望大家坐下来谈。
![]()
反观美国,一边说合作,一边威胁征收100%关税。不过呢,金融市场已经用脚投票,美股暴跌、美元承压。这场较量最终仍会回到谈判桌上。中国的反制措施有节有度,最终会逼着美方重新评估战略。这一轮贸易冲突不仅是对美国的反击,也是对全世界的提醒。中国正在用行动告诉其他国家和企业:不要为了讨好美国而损害中国的利益。这句话,也是送给欧盟、日本,甚至东南亚国家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