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外交的“投机主义”正在把自己变成大国博弈中的试验品。
10月15日,英国政府以“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为由,宣布对11家中国实体实施制裁。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关注,中国驻英国使馆在24小时内作出强硬回应,指出英方制裁是“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主义行径”,并已向英方严正交涉。
![]()
使馆发言人强调,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致力于劝和促谈。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干扰和影响。中方明确表示:“任何损害中方利益的行径都将坚决回击。”
01 投机性制裁
英国宣布制裁中国企业的时机,值得玩味。
就在英国出手前一天,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还在布鲁塞尔呼吁G7共同应对中国近期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他称中国的措施“不正当”,并透露正与G7伙伴协调一致回应。
![]()
然而,欧盟的“团结呼吁”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英国就抢先一步对华实施制裁。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在讨论中国稀土问题的同一场合表示,他并不支持以关税作为回应手段,而倾向于“与北京进行坦诚而开放的对话”。这一态度暗示了欧盟在应对中国问题时的一定灵活性。
英国为何要抢这个“先”?分析认为,这与其脱欧后的国际地位与外交取向密切相关。
02 脱欧后的困境
脱欧后的英国,一直在寻找新的国际定位和存在感。
英国央行政策制定者凯瑟琳・曼恩最近指出,脱欧与特拉斯政策已导致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增长放缓,且面临更高通胀风险。
![]()
曼恩分析,脱欧打破了英国与欧盟深厚的贸易联系,使英国在“去英镑化”道路上进一步倒退,同时压低了经济增长潜力,导致英国更易受通胀困扰。
目前英国通胀率为3.8%,几乎是英央行2%目标的两倍。这种经济困境迫使英国在对外政策上更加依赖美国体系。
03 向美国递交“投名状”
英国此次对华制裁,很大程度上是向美国递交的“投名状”。
今年10月,美英关系迎来多重进展。9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英国期间,双方签订了《科技繁荣协议》。
![]()
这一协议将带来总额高达3500亿美元的美英新商业成果。
同时,英国政府承诺在未来五年内从美国科技与国防公司采购超过800亿美元的产品与服务。
在贸易领域,去年英国与美国达成《经济繁荣协议》后,英国已成为美国钢铁和铝关税“最惠国”,税率仅为25%,而其他国家面临高达50%的关税。
英国还是全球对美国木材产品支付最低关税(10%)的国家。
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英国有充分动力在对华政策上紧跟美国步伐。
04 制裁的反噬效应
英国的制裁行动虽然政治意味浓厚,但已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损失。
有报道称,一家被列入制裁名单的中国企业,原本正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合作研发航空发动机耐热部件。
![]()
项目已进入实验阶段,双方投入资金达数百万英镑,制裁导致项目立即中止,研发文件被冻结。
同时,伦敦金融城对亚洲市场的投资信心下滑,《金融时报》报道称,10月以来英国对外投资信心指数下降约12%。
这些反应预示着英国的对华制裁可能产生反效果。
05 G7的内部分歧
英国的抢先行动,反而暴露了G7内部的分歧。
当英国率先宣布对中国企业制裁时,其他G7成员国并未同步跟进。欧盟虽然表达了对中国稀土政策的关切,但同时宣布计划与中方官员举行会谈,寻求解决方案。
![]()
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透露,他计划在下周初与中方官员讨论这一问题。这种对话姿态与英国的直接制裁形成鲜明对比。
法国和德国等欧盟主要国家,一直在推动与中国的合作。这种内部分歧,使得英国的单边行动更像是一场外交冒险。
![]()
伦敦金融城的投资者已经开始用脚投票。《金融时报》数据显示,10月以来英国对外投资信心指数下降了约12%。
而其中一家被制裁的中国企业,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合作研发航空发动机耐热部件的数百万英镑项目已被迫中止。
![]()
历史不会为冲动买单,英国想重拾“世界角色”,但若继续在美欧之间摇摆,它终将失去真正的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