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八大家的璀璨星河中,苏辙犹如一颗沿着既定轨道稳定运行的行星,不似其兄苏轼那般光芒四射、夺人眼目,却以特有的沉静与持重,在北宋政坛与文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一生,是一场在激烈党争中寻求平衡的艰难行走,是一位智者如何在狂澜中既保持操守又保全自身的现实典范。这位自称“颖滨遗老”的文人,用他七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为我们诠释了何为“天下之安重于天下之危”的政治智慧。
![]()
苏辙像
一、少年沉潜:西蜀小巷中的默观者
嘉祐元年(1056年),当十八岁的苏辙跟随父亲苏洵、兄长苏轼离开眉山老家,踏上前往汴京的旅程时,三人的性格差异已在路途中有趣地显现。苏轼纵情山水,每到一处必寻奇探幽,吟诗作赋;而年轻的苏辙则更多时候静坐车中,观察风土民情,沉思默想。
这种性格差异,其父苏洵早有洞见。他在《名二子说》中阐释“辙”字的深意时写道: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这番预见性的解读,几乎勾勒出苏辙一生的命运轨迹——不居功,不揽权,却在政治风暴中得以保全。
在进京途中的渑池,他们寄宿在一所寺院。苏轼在墙上挥毫题诗,意气风发;苏辙则与寺僧沉静地交谈,了解当地民生。后来苏轼在《渑池怀旧》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而苏辙的和诗则更显沉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一个如飞鸿般洒脱,一个却已思虑长途的艰难。这种性格差异,预示了二人未来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制策风云:直言敢谏的年轻官员
嘉祐六年(1061年),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在回答仁宗皇帝的策问时,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胆识。当时仁宗年事已高,倦于政事,苏辙在答卷中直言不讳:
“陛下即位三十余年矣,平居静虑,亦尝有忧于此乎?无忧于此乎?......今陛下无事则不忧,有事则大惧......臣以为陛下失所忧矣。”
这番言论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考官司马光欲擢为三等,而其他考官认为言辞过于激烈,主张黜落。争议最终直达御前。仁宗皇帝览卷后却平静地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黜之,天下其谓我何?”于是将苏辙置于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
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苏辙的政治品格——不阿谀、不逢迎,即便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仍坚持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这种品质,在他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一以贯之。
三、熙宁抗争:新法浪潮中的理性反对者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朝野震动。时任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的苏辙,身处变法核心机构,却始终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
他并非全盘反对变革,而是对青苗法等具体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在给王安石的信中,他详细分析了青苗法在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弊端:
“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笞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这种基于实际考虑的理性批评,与司马光等人基于理念的全盘否定形成鲜明对比。当意识到无法改变新法推行的大势后,苏辙选择了主动请外,出任河南府留守推官。这一决定,既保全了政治操守,又避免了无谓的政治牺牲,体现了他的务实智慧。
在地方任上,他并未消极抵制新法,而是尽力减轻其负面影响。在绩溪知县任上,他巧妙调整青苗法的执行细则,使“民皆便之”。这种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态度,成为他一生政治实践的鲜明特色。
四、元祐沉浮:调和两端的艰难平衡
元祐年间,旧党重新执政,苏辙回到权力中心,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之职。此时的他,身处更加复杂的政治环境。
面对司马光等人欲尽废新法的极端主张,苏辙再次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他上书直言:“陛下差役之事,议者不同:或欲乡户助钱而官自雇人,或欲一依旧法而差役。臣窃谓二者皆未尽善。”他主张保留免役法的合理成分,只改革其弊病所在。
这种不偏不倚的立场使他陷入两难境地:新党视他为顽固的反对者,旧党中的激进派则批评他不够彻底。然而,他始终坚持“利民便民”的原则,在党争白热化的环境中努力维持理性声音。
在此期间,他写下大量奏议,如《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乞责降吕惠卿状》等,无不体现了他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政治风格。即便在权力巅峰,他始终保持着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这使他在波诡云谲的元祐政坛中得以立足。
五、晚年退守:颍水之滨的文化坚守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苏辙被一贬再贬,最后安置于循州(今广东龙川)。此时他已年近花甲,却在贬所保持了惊人的平和。
在循州,他租下一处民宅,每日“杜门闭目,追思平昔”,开始系统整理自己一生的著述。最令人感动的是,尽管身处逆境,他依然关注民生。看到当地民众取水困难,他捐资凿井,解决了一方百姓的饮水问题。这口“苏井”至今犹存,默默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徽宗即位后,苏辙获准北归,最终定居颍昌(今河南许昌)。从此,他自号“颖滨遗老”,完全退出政治漩涡,“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坚守——通过整理著作、教诲子孙来延续文化命脉。
在颍昌的最后十二年里,他完成了《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老子解》等重要著作,并修订《栾城集》。这些著述,尤其是《诗集传》中体现的经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术成就,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政治上的失意。
![]()
CCTV宗师列传中苏辙宣传图
六、兄弟情深:风雨人生中的相互扶持
苏辙与苏轼的兄弟之情,堪称中国文人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不仅是手足,更是精神上的知音。在“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时,苏辙冒死上书,愿削夺自身官爵为兄赎罪。被贬筠州期间,他不仅妥善照料苏轼的家小,更多次上书为兄长陈情。
元祐年间,当苏轼因政见不合再次请求外放时,苏辙虽不赞同其决定,却始终尊重。在给苏轼的信中,他写道:“知兄拙于谋身,然为国之心未尝少衰。”这种超越政见的理解与支持,尤为珍贵。
晚年隔河而居时,两人书信往来不绝。苏轼在《与子由弟》中写道:“尝闻此道,不在多言,但默而行之。”苏辙回信:“兄言极是,弟亦默守此志。”这种精神上的默契,支撑他们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苏轼病逝后,苏辙含泪撰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并承担起照料苏轼后人的责任,将兄弟情谊延续到了生命尽头。
![]()
苏轼苏辙兄弟像
【结语】
苏辙的一生,是一部关于持守与智慧的启示录。他未必有苏轼的才华横溢,却以其特有的沉稳持重,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保持了人格的完整;他未必取得显赫的事功,却以其深沉的思考,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留下了宝贵遗产。
他的形象,恰如他名字中的“辙”——不争功名,不显山露水,却为历史的前行提供了稳定而可靠的轨迹。在人人都想成为时代弄潮儿的今天,苏辙的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保持一份冷静的观察、一种持守的定力、一份退避的智慧,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就。他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站在何处,而在于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守住内心的准则与尊严。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