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视体育《体坛零距离》推出重磅专访,中国女排功勋教练郎平与核心球员朱婷时隔多日再度同框。这场横跨十年的师徒对话,从里约奥运的生死战秘辛聊到东京后的低谷守望,从赛场战术的精准拿捏谈到生活细节的彼此惦记,将女排精神的内核拆解为可感可知的瞬间,引发全网观众的深度共鸣。
![]()
里约秘辛:一条短信扭转战局的背后
访谈开篇,镜头回溯至2016年里约奥运会最惊心动魄的节点——女排八进四对决东道主巴西队。彼时中国女排小组赛2胜3负艰难晋级,而对手巴西队以全胜战绩坐镇主场,赛前外界预测中国队胜率仅两成。“当时连呼吸都怕打乱节奏,那种压抑感像密不透风的墙。”朱婷回忆道,即便郎平试图用“阳光多好”调节气氛,她也只能沉默着回避,独自承受压力。
![]()
转折发生在比赛当日中午,朱婷的手机突然震动,郎平的短信随之而来:“我的徒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你是最优秀的,也希望你能够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在场上发挥你自己。”看到短信的瞬间,朱婷用被子蒙住头,压抑许久的泪水决堤而出,“那不是普通的鼓励,更像救命稻草,所有感觉一下就回来了”。这条短信并非即兴而发,而是郎平基于自身经历的精准共情——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作为主攻手的她因预赛失利深陷低谷,正是袁伟民教练的开导让她重获力量。“她不爱说话,只会把情绪憋在心里,我必须点她一下,帮她捅破那层窗户纸。”郎平坦言,短信初稿写的“要相信团队”太过官方,反复修改后才直击核心,“她那时候需要的不是大道理,是有人看见她的难”。
那场比赛最终以中国女排3-2逆转告终,关键局15-13的比分成为永恒经典。朱婷在赛场连得八分主导胜利,而镜头捕捉到的郎平用战术板挡住脸的瞬间,多年后才揭晓真相:“怕队员看见我哭,影响她们的节奏。”铁血教练的柔软与主攻手的坚韧形成奇妙呼应,郎平的一句评价直白又恳切:“一到比分纠结的时候,朱婷转到前排就哐哐哐下球,有她真的好使!”
![]()
师徒相契:严管与疼爱的双重密码
赛场之外,师徒二人的相处充满反差感的默契。朱婷分享了一段“扎心却温暖”的往事:一次训练中,所有队员发球都失误,唯独她成功得分,本以为能得到表扬,却听见郎平毫不留情地说:“你别发了,你这球已经够菜的了!”这句话甚至被直播了出去。面对朱婷的“吐槽”,郎平笑着解释:“她的发球还有提升空间,偶尔得来点小刀刺激一下,这是对她最特别的期待。”
![]()
这种严格背后,是无处不在的细心。节目曝光的细节里,郎平会在比赛间隙悄悄给朱婷带她爱吃的河南烩面,而朱婷则会记住郎平的养生习惯,默默给她的保温杯换好热茶。“不是刻意讨好,是相处久了的本能惦记。”朱婷的话道出了情感本质,郎平也坦言:“朱婷的好从不在高光时刻,而在我皱眉时递来的那瓶水,那种懂得比任何奖牌都珍贵。”
当被要求用美食比喻彼此,朱婷率先开口:“郎导像毛血旺,层次太丰富了——战术里藏着细节,批评里裹着关心,每次接触都有新感受。”郎平听完笑出声,立刻回赠评价:“朱婷就是宫保鸡丁,扣球像鸡丁裹着花生,又脆又有劲儿,看着过瘾还能稳稳落地。”她进一步解释,欣赏的不仅是朱婷的扣球高度,更是她在场上的“分寸感”,“什么时候发力、什么时候收力,就像火候一样精准”。这两个生动的比喻,成为师徒情谊最鲜活的注脚。
低谷守望:双向奔赴的精神支撑
谈及东京奥运会后的低谷期,朱婷首度细致剖开那段“人生至暗时刻”:“该不该承受的都压过来了,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为了屏蔽外界干扰,她曾长达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登微信,把自己与喧嚣隔绝开来。郎平的语气里满是心疼:“我经常发消息没回复,就知道她又‘屏蔽’我了,但我懂她需要空间,从不会催。”即便如此,这份牵挂从未中断,郎平坦言最大的心愿是“她能更快乐,敞开胸怀,同时也能多打几年,让我们多看看她在国际赛场为中国代言”。
这种理解是双向的。朱婷始终记得,郎平从不在赢球时夸她“厉害”,只会说“今天顶住了,不容易”。“她知道我要的不是赞美,是被看见的努力。”而郎平最骄傲的,是朱婷即便手握奥运冠军,仍能沉下心来在北师大啃课本。“体育生不应被贴‘头脑简单’的标签,知识积累无论多少都有价值,哪怕多认识一个字也是好的。”朱婷的话呼应着郎平“退役深造是打开第二条跑道”的理念,二人共同传递着“肌肉会疲劳,头脑永远可更新”的价值观。
精神传承:从“被托举”到“去托举”
对话尾声,谈及女排精神的传承,郎平的目光格外坚定:“我从袁伟民教练那里学到的,不只是战术,更是‘把队员当人看’——她们不是赢球的工具,是有血有肉的孩子,需要关心更需要信任。”在她看来,传承从不是光环的复制,而是“你向前冲,我托着你”的默契,是输的时候知道怎么站起来,赢的时候知道怎么走下去。
朱婷则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也会给年轻队员发短信,就像当年郎导对我那样,告诉她们‘别怕,我在’。”她深知,女排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藏在里约短信里的信任、东京低谷时的守望、训练场上的严管厚爱中。当被问及未来,朱婷的回应掷地有声:“只要祖国召唤,随时准备回来。”
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处处彰显着精神的力量。从2014到2019年的“黄金五年”里,这对师徒携手拿下3金1银1铜的战绩;而十年后的今天,她们用一场对话证明,女排精神早已超越赛场,成为跨越岁月的知己情谊与代代相传的生命力量。正如网友所言:“读懂了她们的故事,才算真正读懂了女排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