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红姐
大家好,我是红姐,打工之余研究点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很高兴能有机会,通过《渝鲁大道》这个平台与重庆老乡交流学习。
如果反馈还行,我和小童商量着,将在《渝鲁大道》设专栏,长期交流重庆本地产业发展。
其实最近有个事儿特别值得咱们关注,2025重庆民营企业100强榜单里,赛力斯、龙湖这些老牌巨头依然稳,但有个“新面孔”格外亮眼,那就是重庆麦芽传媒。
这家从MCN转型做微短剧的企业,第一次上榜就挤入百强。
![]()
别看他只排在了榜单的尾巴上,它背后藏着的,是咱们重庆在千亿微短剧赛道里的“硬实力”,也是今天我想跟大家深入聊的话题。
先看成绩单:重庆短剧,早已不是小打小闹。
可能还有朋友觉得,微短剧就是“手机上看个乐”的小玩意儿?但数据会说话: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了504亿,第一次超过了同期电影票房总和。
到2025年6月,全国用户规模已经有6.96亿。换句话说,每10个网民里,近7个人都在看微短剧。
这么大的赛道,咱们重庆没掉队,反而走在了前面。
麦芽传媒就是咱们的龙头标杆。这家企业累计出了800多部微短剧,光2024年就拍了近300部,其中21部还冲进了全国百强,月均播放量能到110亿次。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重庆人每天都看好几遍。
更关键的是真金白银的实力。2024年1-9月,重庆微短剧平台投流金额(行业叫“热力值”)有19亿元,全国排第二,而麦芽一家就贡献了15.34亿元,占了八成多。
此次上榜的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达到营业收入25.9亿元,麦芽传媒刚好第100名,相比这家公司的收入规模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
不止麦芽一家强,咱们还有“承制王者”四月联盟。
这家企业2024年承制热力值9.27亿元,全国第一,承制的117部作品,差不多是第二名加第三名的总和。
一“创作”一“承制”,这两家头部企业就像“双引擎”。在他们的带动下,重庆还有1800多家微短剧相关企业往前冲。
在西南地区11.4%的市场份额里,重庆占了核心大头。
最后是爆款作品的“破圈力”。比如重庆卫视联合出品的《朱雀堂》,作为广电总局重点项目,腾讯视频热度破23000,爱奇艺冲6500,在云合数据霸屏榜连拿6天第一,有效播放市占率44%。
![]()
![]()
也就是说,那段时间全国人看的微短剧里,近一半是咱们重庆拍的。
而且这部剧投了4000万,用的是电影级技术,彻底打破了“微短剧=粗制滥造”的偏见。
再聊打法:重庆短剧,走了条“差异化路线”。
全国做微短剧的城市不少,西安靠“男频量产”,100部里60部是西安的;成都靠“女频内容”,出了《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的爆款。
咱们重庆呢?走出了“文旅+商业”的独特路子,既赚流量,又能可持续盈利。
先说“文旅融合”这张牌,咱们打得特别活。“一部剧带火一个景点”,在重庆不是偶然,是常态。
比如麦芽传媒拍的《我在动物园当在逃千金》,播放量超1.5亿次,直接让拍摄地的搜索量涨了33.66%。
之前,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麦芽传媒合作拍过《铁拳无敌杨芊芊》,曝光量破20.74亿次,把黄山旅游的搜索指数拉得同比涨了461%——翻了四倍多。
更厉害的是《吾家有女镇河山》这些剧,给江津会龙庄、大足石刻带来了超100亿次的流量曝光,真正把咱们重庆的文旅资源,通过小屏幕送到了全国观众眼前。
现在官方也在推这个事,比如“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选优秀作品报广电总局展播;还有两江影视动漫文创园,提供了150多个实景拍摄空间,成立不到一年就吸引了近百个剧组来取景。
咱们重庆的“8D魔幻地形”,本身就是天然的“影视摄影棚”,这是别的城市比不了的优势。
商业变现上,咱们重庆企业也玩出了新花样。
基础的平台分账就不说了,《铁拳无敌杨芊芊》48小时播放破8亿,分账直奔千万元;C端付费也成熟了,前几集免费,后面10-100元解锁全集,用户愿意买单。
再就是品牌定制。
麦芽传媒携手极氪汽车推出的品牌定制剧《合作方的二分之一》,10天播放0.4亿次;肌肤未来的《醒醒!我的爱情》,播放超5亿;还有京润珍珠,定制剧不仅让品牌搜索冲上榜首,总裁IP号日均涨粉环比超1003%,直播5小时GMV就破百万。
长安汽车这些本地企业也定制了上百部剧,带动本地产业链增长30%,还创造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
这就是微短剧的“产业带动效应”,不是光看个乐,还能实实在在拉动经济。
不回避问题:重庆短剧,还有成长烦恼
当然,红姐研究产业,不能只说好听的。咱们重庆短剧产业,还有几个“短板”得正视。
第一个是“结构失衡”。
咱们有麦芽、四月联盟这样的头部,但腰部企业太弱了。全国来看,微短剧核心制作、承制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西安大概有600多家影视公司,成都有2000多家。
重庆呢?那1800多家相关企业,是与微短剧稍微沾边的都统计进来了。真正核心的制作、承制,还不多。
“头重脚轻”的问题明显。万一头部企业遇到波动,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受影响。
第二个是“内容同质化”。
这是短剧行业的通病,行业整体门槛低,成本少、周期短,导致“霸道总裁”“穿越重生”“赘婿逆袭”这些套路反复出现,甚至“一本多拍”——同一个剧本,换几个演员拍好几版,版权纠纷特别多。
重庆的法院已经审了几百件相关案子,但“发现难、取证难、赔偿低”的维权困境,到现在还没完全解决。
第三个是“盈利依赖投流”。
这也是全行业的问题,但咱们重庆也挺突出。行业里90%的成本都花在“买流量”上,用户充值的钱,大部分流向了投流公司和平台,制作方手里能剩下的不多。
数据显示,版权、制作、出品、投流全环节加起来,毛利率不足17%,只有ROI(投入产出比)达到1:1.2以上,项目才能继续做。
这意味着,大部分中小公司其实是在亏损边缘挣扎。
最后就是“资源和人才短板”。
跟北京、广州比,咱们没有本土的投流中心,中小企业只能靠平台分账,很被动;而且既懂内容创意,又懂技术运营的综合性人才,现在特别缺。
政策方面,虽然咱们也有扶持,但对比北京“首亮微光”2.0计划,单部剧最高补300万元,咱们的专项基金、政策可及性,还有提升空间。
展望未来:重庆短剧,怎么从强者变枢纽
不过大家别担心,这些问题,咱们重庆已经在想办法解决了。
最明显的是政策开始托底。去年出台的《重庆市支持科技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激励政策》,明确了新建科技影视硬件载体,最高补1000万元;重点企业落户,最高奖500万元。
还有“9+4”行动,里面的“微短剧+”计划、精品IP库建设,都是在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产业生态。
另外是载体升级。两江影视动漫文创园正在扩建,要打造成“西部光影科技谷”,以后不仅能拍剧,还能做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版权出海——全产业链都覆盖。
还有全国首个全域影视拍摄服务平台“文化·光影重庆”,能提供VR勘景、群演招募,帮企业降本增效,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撑。
更值得期待的是“技术赋能”。咱们重庆有家叫三生清影的企业,用“基座模型+专业微调”技术,把短剧制作成本降到了传统模式的10%,最快1天就能出1集。
他们还在研发重庆方言AI语音模型,采了10万多条地道语料,以后不仅能给方言短剧配音,还能服务咱们本地的火锅、汽车行业做直播——这就是“技术+内容”的新方向,能帮咱们打造差异化优势。
最后是“出海潜力”。麦芽传媒的海外平台NetShort,已经落地40多个国家,《消失的厨神》这些讲中华美食文化的剧,在海外很受欢迎。
咱们重庆本身就是旅游名城,2024年入境游客127万,洪崖洞在海外社交平台是“网红打卡点”——把城市IP和短剧结合起来出海,咱们重庆有天然优势。
红姐始终觉得,微短剧不是小生意,而是咱们重庆数字经济的新引擎——它能带动就业、能传播城市文化、能打通“内容-产业-消费”的闭环。
未来,只要咱们补齐短板、守住特色,重庆完全有能力从“承制强者”变成“产业枢纽”,甚至成为全国微短剧的“创新高地”。
- FIN -
您还可以在虎嗅、钛媒体、界面新闻、澎湃新闻、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新浪微博、雪球、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知乎、脉脉App、QQ浏览器、UC浏览器等平台浏览我们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