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楔子
10月15日,“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重磅发布。一大早我就在校友群里看到了对于建筑学排名的讨论。
我想:只有极少数学校会对榜单排名表示满意。即使是排名第一的,可能也会觉得与第二的总分差距拉的不够远。
![]()
排名第三的学校发了喜报,能力压同济当然是件高兴的事情,但同济的同学们肯定也不会服气!(如上图)
而我的母校排在10名开外,得分都不及第二名的一个零头,难怪校友群会不服不忿。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就是这样一份榜单,今天我就来聊聊关于建筑学的这份排名。
![]()
02
榜单简介
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自2017年起每年发布,旨在通过客观数据为高校学科建设、学生择校及公众了解学科水平提供参考。
排名基于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 的学科口径,统计对象为设有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仅发布各学科前50%的名单,共有517所高校的5344个学科点上榜。
今年新增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法医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4个一级学科的排名,首次发布了艺术学门类下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5个专业学位类别的排名。
![]()
03
建筑学排名
关于建筑学的完整排名如上图,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其实每一次的排名,既是对外的一个展示窗口,也是对内的一次审视机会。这个榜单更应该引起学校的重视,而不仅仅是“吃瓜”的毕业生。
至于如何提高排名和分数,软科也给出了依据,各高校如果对这个排名重视的话,可以在下面这些方面加强建设。(如下图)
![]()
04
理性看待
这样一份榜单,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
对于高校来说,
更多的是用于对外宣传,部分国外高校在招生时可能也会作为参考。如果想提高排名,就是按照得分项“哪里不足补哪里”了。
对于高中生或家长来说,
在高考志愿准备时,除了看主榜,还应该关注单科性大学排名。但不要只依赖一个排名榜单,可以将软科排名与其他知名排名(如Q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排名等)对照参考,从而获得更立体的印象。
对于毕业找工作的同学来说,
学校的排名靠前,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印象分,给第一份工作增色不少。但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长,要想在职场取得成功,仅靠学校排名是不够的。
当你工作了10几年,也不好意思再用“我是哪哪毕业的”作为敲门砖了。
对于校友来说,
无非是聊天群里的谈资,吐槽完了之后,日子原来怎么过,现在还是怎么过。
而我觉得:在吐槽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为母校做过点什么能够提高排名的事情呢?
![]()
05
建议
因为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所以 我想就这一点给这份榜单提一些建议:能否在评分项里增加“建筑科普”的得分项?
随着行业的下行,建筑学专业虽然不能说举步维艰,但也确实面临了招生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所以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建筑学,甚至爱上建筑学、报考建筑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就需要建筑专业不断的做科普,就和广告是一个道理。
![]()
大量实验数据表明:只要某个人或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更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也就是说,看的次数越多,就会增加我们喜欢它的程度,喜欢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种现象背后的人性心理,我们称之为就是“曝光效应”。所以讲一万句话,不如把一句话讲一万遍。
而自媒体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样一种工具,只是没 多少人意识到建筑科普对于建筑学专业的重要性,即使是那些高端学府们。
![]()
今年上半年,上海杨浦区就发了文,鼓励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者,我想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扩展阅读:《》
只有一个专业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这个行业才会长盛不衰。
![]()
06
结束语
排名只是人们了解一个大学最传统的方法,无法完全代表一所大学的全部,但排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给人的印象。
软科排名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一定的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但也有其侧重点和局限性,所以读者请理性看待。
一个人,你从哪里毕 业, 只能代表 你 的过去。而未来怎么走,和你在哪里毕业没太大关系。只有发展好了,你从哪里毕业才对学校有点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