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每逢节假日,非遗已成为各地文旅活动的“标配”。这些曾面临传承困境的传统技艺与艺术形式,借助旅游市场重焕生机。然而,在熙攘人流与消费热潮中,游客是否真正触摸到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
非遗的走红,折射出当下文化消费观念的深刻变化。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精神需求与文化认同成为新的消费动力。非遗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手工温度和文化故事,满足了游客对差异化、沉浸式体验的追求。然而繁荣背后,隐忧不容忽视。在一些地方,非遗体验被简化为拍照打卡的背景板,文化内涵在商业化过程中被稀释。当游客匆匆而过,只带走几张照片和标准化纪念品时,非遗所承载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与价值理念很难被真正感知。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非遗的同质化与表面化,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用心体会的文化精髓,在快餐式消费中面临被架空的危险。
当非遗已成为假日旅游必备的今天,该如何透过热闹表象,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呢?首先,要从“观看”走向“参与”,从“知道”走向“体悟”。 其次,理解非遗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化生态中。任何非遗项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特定地域、历史与人群共同塑造的文化表达。更重要的是,感受非遗内涵需要心灵的沉淀与对话。在快节奏旅游中,游客常常追求“到此一游”的速度,却忽略了“心到此地”的深度。站在传统民居建筑前,是匆匆拍照,还是静心观察梁柱雕花、体会空间布局中蕴含的家族伦理与天地观念,获得的感受截然不同。非遗体验的本质是一场与传统的对话,需要给心灵留出安静感受的空间。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非遗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合力。文旅部门应避免将非遗简单视为旅游招牌,而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传承人开展深度体验项目;旅游机构应设计更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避免非遗的浅表化利用;而对游客而言,或许需要调整旅游心态,在追求“去过”的同时,更珍惜“体会过”的精神收获。
曾经边缘化的非遗,因文旅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不仅成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更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点。在适当的引导下,非遗旅游完全可以超越浅层的符号消费,成为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深度对话的桥梁。在此意义上,每一次用心的非遗体验,都是一次文化基因的唤醒和精神家园的回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