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辽宁省沈阳市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稳步提升,在就业、社保、居住、社会融入等方面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高达66.3%的在沈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这一比例较“十三五”末的2020年大幅提升了26.6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10月10日发布《“十四五”期间沈阳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沈阳市农民工群体的发展变化与市民化进程,引发舆论关注。
数字的跃升,标志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挥洒汗水建设城市的同时,也在情感上找到了归属,实现了从“经济嵌入”到“社会融入”和“心理认同”的转变。
筑牢根基
数据显示,沈阳市农民工的就业领域正经历着从传统建筑业、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显著转移,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2024年,农民工在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到77.7%,比2020年提升了14个百分点。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要领域。这种就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契合城市产业升级的趋势,也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样化、更具稳定性的职业选择。
与就业结构优化同步的是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监测显示,2024年,沈阳市工资性就业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达到4828元,较2020年增长17.3%;自我经营或作为雇主的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6616元,增幅高达27.3%。收入的持续增长,显著增强了农民工在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底气,为他们安心留城、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沈阳市在强化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成效显著。“五险一金”的参保水平全面提升,2024年,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达到66.0%、58.2%和58.1%,与2020年相比,各项保险参保率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
2024年,在受雇就业的农民工中,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63.4%,较2020年提高8.2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其中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占比达到45.8%。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关系,不仅保障了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也为其规划城市生活、实现家庭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品质提升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衡量农民工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程度的关键指标。随着沈阳市城镇建设的加快和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增加,农民工家庭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实质性优化。
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农民工家庭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及以上的占比达到58.5%。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农民工家庭居住空间更为宽敞舒适。在基本生活设施方面,拥有独用厕所、取暖设备和洗澡设施的农民工家庭比例分别高达97.8%、96.9%和87.2%,较2020年均有大幅提升。这些数据表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正逐步告别“将就”,走向“讲究”。
除了基本居住,农民工家庭的生活品质也在全方位提升。2024年,农民工家庭的家用汽车拥有率达到50.4%,出行便利性极大增强。此外,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已超过97%。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广泛拥有,不仅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也反映了其消费习惯、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的趋同,是他们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体现。
认同深化
市民化的深层内涵,远不止于经济层面的融入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更在于社会关系的接纳和心理层面的认同。调查发现,沈阳市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正在不断加深,本地认同感明显增强。
监测显示,沈阳超过七成的农民工已在城镇稳定定居,结束了“候鸟式”的迁徙模式。这种定居模式的变化,为其深度参与社区生活、构建本地社会网络奠定了基础。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农民工表示对城市生活“适应”或“非常适应”,七成以上对当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这种高适应度和满意度,是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文化氛围接纳与认可的直观反映。
66.3%的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在心理上完成了从“外来者”到“主人翁”的身份转换。这一数据的跨越式增长,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最具标志性的成果。这种认同感的获得,源于他们在沈阳能够获得稳定的就业、享有逐步完善的社保、居住在舒适的房屋、使用便利的设施,并且感受到城市的尊重与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