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座园林,都敢把“第一”挂在门口。
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让李白、杜甫、欧阳修在此留下诗篇。
在湖北襄阳,城市声浪尚未逼近的地方,一座被山水藏了近两千年的私家园林,就这样安安静静躲着。
![]()
不以繁华示人,也不靠流量吸睛,但它从东汉走来,走过风雨与王朝更替,走到今天依然活着,依然有水有亭,有诗有人。
习家池——被称为“家池”,更被《园冶》尊为“私家园林鼻祖”,这里不喧哗、不争抢,却留下了时间最动情的注脚。
![]()
襄阳,是中原和巴蜀之间的缓冲地带。古战场,三国重镇,长江水系北缘的文化中枢。
![]()
但对大多数旅行者而言,这里更多像个地理概念,而非目的地本身。大家知道它有古城,有兵家遗址,有襄阳牛肉面,却极少有人会为了一座园林特意前往。
![]()
偏偏,这片凤凰山南麓的郊野地带,却默默守着一座约35 万平方米的汉代园林,不靠华丽、只凭真实——这就是习家池的气质:古、静、慢,和如今的城市节奏反着走。
![]()
从襄阳老城往南不过五公里,车窗外楼宇退去,山影起伏,空气开始透着水汽和松香。没有喧嚣的游客团,也没有标语式的“打卡点”。走进去,就像走进了时间的褶皱。
![]()
习家池不大,也没有苏杭园林那种高密度布景。它是开阔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依山傍水”——有池、有亭、有泉、有树,山在后,水在前,古意就在一呼一吸间散开。
![]()
池水仍然清澈,泉眼仍在冒泡。那口叫溅珠池的小池,半月形,底下是一眼老泉,上方有一株粗壮古槐。风吹过,槐叶落入水中,像时间一点点被撩动。
![]()
沿着石板路缓步前行,遇见六角亭,是清同治年间复建的版本,高六米有余,柱子还是四角方石柱。抬头看,挑檐上雕着蝙蝠、犀牛、凤凰,图案不讲究对称,而是讲究意味。站在亭中,看水光粼粼、远山黛黛,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错觉。
![]()
除了亭,还有芙蓉台、清音亭、观鱼池、半规池、白马泉……这些名字本身就有节奏感,像是古人在此饮酒时随口吟出的诗行。走着走着,耳边只剩下鸟鸣和水声,远离了短视频滤镜,也远离了城市的“推送逻辑”。
![]()
这地方来头不小。
![]()
公元一世纪,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仿照范蠡之法养鱼,筑池设亭,于是有了“家池”这个原名。此后近两千年,从南宋到明清,不断修缮补建,才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
但真正让这里成为文化坐标的,是那些“来喝过酒、写过诗、住过几晚”的人。
![]()
山简曾在此开怀畅饮,习凿齿在这里读书立传,李白、皮日休、欧阳修、孟浩然、杜甫等名士都留下了题咏。随便一棵老树、一处残墙,可能就是他们曾经坐过的地方。
这不是景点,是一段段文人的人生片段;也不是园林,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沉淀。
![]()
如果是奔着打卡来的,可能会有点“失落”——没有声光电,没有灯光秀,部分建筑还没开放。园子甚至有些“素面朝天”,一切都藏得深、讲得轻。
![]()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适合安静的人来慢游。
穿一身汉服,带一本书,坐在亭子里晒太阳,看鱼游过脚边的池水,看山风拂动水面,时间仿佛慢下来。
![]()
特别适合带上父母,或者什么都不说的两个人,静静走一圈,然后在亭子边野餐,看天光一点点从树缝落下。
![]()
这世上不缺惊艳,但能让人惦记的,往往是那些藏得深、慢慢开的地方。
习家池没有人流如织,没有高频出现的短视频滤镜,它就像一位老者,坐在山水间,不催人、不留人,只等你来。
如果哪天,觉得城市太嘈杂、节奏太快、情绪太乱,不妨来这里走一圈。
这里能让心跳慢下来,像那池水,一圈圈漾开,不争不抢,只静静流过时间的指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