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中国美术学院具有兼容并蓄的学术脉络,多元互动的学术思想,有着中国艺术传统的血脉,也布满中国文人的痕迹。在这山水掩映的西湖湖畔中,在这令人心醉的湖山之间,受中国山水浸染,蕴藏深厚的人文底蕴,更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渴求。“西湖论艺”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重要人文与学术交流平台,坚持以开放的姿态为文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致力于开拓创作思维的大门。
10月14日,“西湖论艺第四十七讲——於水:《浪浪山小妖怪》背后的故事”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行。於水导演以“动画片:真正的从零开始”为主题,从剧本创作、美术设计、动画制作、后期合成与声音设计五个维度,系统解析了《浪浪山小妖怪》从概念萌发到最终成片的完整创作体系。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主持。
![]()
《浪浪山小妖怪》导演、编剧於水主讲
![]()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主持活动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改编自2023年引发热议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影片以《西游记》为母本,拓展了短片中的人物和情节,在西天取经的背景下讲述了一段颇具寓言意味的奇妙旅程。作为今年暑期档的黑马作品,《浪浪山小妖怪》不仅口碑出众,更创下票房佳绩,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冠军。作品背后潜藏的对生命价值的探寻与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诠释为经典的西游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引发了观众的共情与共鸣。
从传统中生长的视觉语言
《浪浪山小妖怪》角色与山西古寺造像
在《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中,导演於水始终在思考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形象既有大众审美基础,又能展现独特的艺术创新?”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在他家乡山西的古寺中找到。创作团队深入山西高平铁佛寺、平遥双林寺、长子崇庆寺、长治观音堂等历史遗存,从历经千年的彩塑、壁画中捕捉角色神韵,提炼出既饱含古意又生动可爱的视觉符号。影片中的建筑场景汲取了大同永安禅寺、沂州佛光寺等古建的构造智慧,画面构图则融入了《芥子园画谱》的笔墨意趣与传统山水画的留白哲学。
《浪浪山小妖怪》剧照及实景
在於水看来,真正的“中国风”需要突破表层符号的堆砌。他将中国风格的表达分为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国画、石狮子、红灯笼等具象符号;更深一层是中国独特的美学理念,如留白、虚实等需要观众细细品味的审美法则;而最深层、最厚重的,则是通过叙事缓缓流淌出的、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性格与处世哲学。
这种对传统的深度理解同样延续到声音创作中。团队以海浪模拟草丛的簌簌声响,将单皮鼓、洞箫等传统乐器与现代配乐理念交融,在“取经之路”上构筑起一个既古雅又新颖的声景世界。在这里,传统不是被复刻的标本,而是通过现代动画语言的创造性转译,获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
创作既美妙又痛苦
这条贯通传统与当代的创作之路,既美妙又痛苦。於水为了保留创作的灵魂,他带领团队回归绘画的本体语言——从线条的曲直起伏和疏密节奏中,重新寻找角色的表演张力。他甚至有时会自己一人分饰两角,将小雷音寺中假唐僧与假佛祖初遇的那段充满张力的幽默对话录制成动画demo。这一切执着于细节的挣扎,只为实现心中那个完整而鲜活的作品构想。他感叹:“动画创作是一场漫长的征程!”
作者性电影,值得去做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於水笃信“作者性电影,值得去做”。当社会步入高效而短促的内容消费时代,他选择以“走心的创作,作者性的商业电影”作为回应——通过小妖怪的视角传递普世情感,借助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唤醒文化记忆。这份“值得”,既源于对动画本体的尊重,亦来自与更广阔大众建立深层共鸣的渴望。而《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正印证了这条道路的价值:唯有深植民族文化的土壤,以虔诚之心打磨每一帧画面,作品才能真正跨越银幕,既感动自己,更感动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最终完成从技艺到心灵、从作品到生命的抵达。
在互动交流环节,於水导演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一场充满思辨的对话,导演就多个专业问题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回答,整场交流既有创作理念的碰撞,也有实用建议的分享。
Q:小妖怪被打回原形的剧情是如何构思的?
A:这个结局是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的。最后那个特别长的镜头里,两个角色坐在草地上感慨“这辈子啥也没成”,让很多中年人产生了强烈共鸣。这种设计既完成了角色的命运闭环,也引发观众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Q:四个小妖怪会不会真的就是唐僧师徒?
A:这个解读很有趣。我们最终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取经人”。只要遵循内心,坚持自己的目标,就是在取经的路上。这种开放式理解让作品能与不同观众产生独特共鸣,我们鼓励多元解读。
Q: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磨出一个好的剧本?
A:编剧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首先要认识到剧本创作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大量专业训练和个人感悟来提升。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沉淀,因为优秀的编剧往往都是大器晚成的。持续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形成自己的创作方法论至关重要。可以依靠精心设计的事件、转折和反差来吸引观众。这是经典戏剧创作手法,在限制中创新,反而能激发出更有创意的表达方式。
Q:创作者该如何处理生活中的素材,创作真实感人的艺术作品?
A:关键在于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储备。就像写作一样,表达来自于对世界的吸收。当你的世界观逐步形成,创作灵感就会自然生发。最重要的是保持独立思考,甚至可以将最不可能的想象合理化,要能真正进入情境和角色。当你完全沉浸其中时,台词和情节会自然流露,而不是生硬地强加给角色。创作者需要培养这种代入能力,让作品源于真实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Q:在当下求职市场中应该着重培养哪些能力?
A:首先要打好专业基础,这是立身之本。同时要培养个性化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追求。在AI时代,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将越来越珍贵,这能帮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讲座尾声的抽奖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多位幸运观众获得了由导演亲笔签名的《浪浪山小妖怪》电影周边礼品。这份特别的惊喜,为整场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此次专题分享不仅是一场面向师生的创作谈,更是“西湖论艺”平台连接台前与幕后、教学与创作的成功探索。作为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的学术交流载体,“西湖论艺”始终秉承开放、互动、前瞻的学术姿态,以思想的碰撞滋养育人生态,共同绘制一幅生机勃勃的艺术教育未来图景。
文 字|陈舒婷
摄 影|王文灿 唐经志 杜 杨
编 辑|戴佳杰
责 编|王怡航
审 核|方 舟 宣学君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