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埃德加·斯诺留给世界的诸多影像中,那些记录了他与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笔名尼姆·威尔斯)并肩同行的照片,开启了一个更为细腻、也更为完整的视角,去理解这对时代伴侣如何共同探寻、理解并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一张照片,将我们的思绪带回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
![]()
△ 埃德加·斯诺和海伦·福斯特·斯诺在北京煤渣胡同21号。
1933年,新婚不久的斯诺夫妇,在东京美国大使馆举行婚礼后便来到北京煤渣胡同21号的一处院子定居。1934年初,斯诺以美国驻华记者身份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路程之便,二人搬至海淀军机处8号院,在这里,斯诺夫妇与学生们交往密切,学生领袖龚澎、黄华、姚依林、龚普生、陈翰伯都是斯诺家的常客,他们把斯诺的家比喻为“呼吸新鲜空气的窗口”。他们的家,很快成为当时北平思想最为活跃的“文化沙龙”之一,众多进步人士汇聚在此讨论哲学与政治,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充满忧惧与责任。
也是在同期,斯诺为翻译《阿Q正传》开始与鲁迅有所接触,后来二人获赠鲁迅与郑振铎合著的《北平笺谱》,而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当之无愧的旗手,斯诺夫妇与鲁迅的交往无疑深化了他们对当下中国时局的理解。斯诺曾言:“鲁迅是使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他们不是走马观花的异乡客,而是以一种“参与者”的姿态,主动融入中国充满巨变与生机的广阔社会。他们游览长城,探访郊野,这些生活化的影像,步履不停地记录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正是这份深植于日常的真挚情感,构成了他们日后一切伟大报道的底色。
海伦·斯诺本人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勇气非凡的记者与斗士,而非仅仅是丈夫的“贤内助”与旁观者。在斯诺从陕北返回北平埋首写作之际,海伦整理了丈夫带回的大量笔记与照片,并以她敏锐的洞察力,提出诸多宝贵建议。尤为重要的是,在斯诺《西行漫记》出版后不久,海伦亲自奔赴延安,克服重重困难,深入采访了斯诺未能采访到的朱德,《西行漫记》中大量的素材与照片更是出自海伦之手。她本人的著作《续西行漫记》(Inside Red China)则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斯诺的报道形成互补,为世界呈现了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红色中国。
他们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新闻战场上可以相互“托付后背”的战友。为支持中国抗战,他们共同投身于“工合”运动(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一同前往菲律宾,为“工合”进行宣传与筹款,与路易·艾黎等人并肩工作。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们共同凝练出“红小鬼”的形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少年儿童在战争中坚毅、乐观的英雄形象,纠正了外界对于中国儿童只是被动受害者的片面认知。即使后来两人的人生轨迹有所分离,但“中国”始终是连接他们生命的核心主题。海伦晚年在美国,依然与丁玲等中国老友保持着联系,并持续写作关于中国的书籍,直至90岁高龄逝世。
回望斯诺夫妇的中国往事,他们将个人情感融入对一个民族命运的关切之中,以笔为刀并肩战斗在报道红色中国的第一线,共同书写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
那一张张定格了他们青春与理想的合影,至今依然在无声诉说着这段跨越国界的亲情与友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处,交叠着炙热的深情与理想。
文字编辑:付裕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