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煤炭行业遭遇下行压力,这座深植三晋大地的资源型城市却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转型答卷。10月16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新闻发布会披露,过去五年,晋城以科技创新为利刃,剖开传统产业桎梏,在制造业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607亿元跃升至2996亿元,更以研发经费年均29.1%的增速稳居全省第一。
![]()
创新引擎轰鸣:从“煤依赖”到“科技锚”
“转型的核心是把创新从‘选择题’变成‘必答题’。”晋城市工信局(国资委)党委书记、党组书记、局长席学武的话,道出了晋城突围的关键。2021至2024年间,这座城市持续加码研发投入,不仅让企业技术中心增至120家,更培育出179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主体的“根系”愈发发达。
政策创新为科技赋能铺路搭桥。作为省委赋予的“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先行区”,晋城推出算力基建补贴、标杆项目补助等四大政策,新建超100PF lops的智能算力中心可获最高5000万元补贴,华为合作建设的智能算力中心正是政策落地的范例。天地王坡煤矿的5G+AI无人采煤项目,则凭借标杆项目20%的补助支持,实现了从“人工开采”到“智能掘进”的跨越,成为传统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板。
产业蝶变:传统焕新与新兴崛起的双重奏
在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车间里,钢铁行业的“智变”正在发生。这里的先进产能占比已达100%,晋钢集团打造的“钢铁产销质一体化管控智能工厂”,让冷轧薄板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企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并蝉联“中国企业500强”。而在铸造领域,依托345万吨全省第一的高炉产能,晋城通过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建成全国知名的铸管及市政管件生产基地,更摘得“全国铸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市”称号,让“晋城铸造”的品牌响彻行业。
光机电产业的崛起,则书写了新兴产业的“加速度”故事。以富士康为龙头,晋城构建起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特色产业链,形成“1+130”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超70%。如今,这里每分钟有200只精微光学镜头诞生,每天10万件手机机构件下线,2024年产值达70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超3倍。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煤企与新兴产业正在深度融合——兰花集团与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项目共招、基金共投”等“四共”机制,在光机电产业培育中注入传统企业力量。
生态重构:链镇联动激活县域新动能
“单一企业的突破难成气候,唯有构建产业生态才能形成持久韧性。”席学武介绍,晋城建立钢铁、煤层气等10大重点产业链,创新“总链长+链长+链主+专班”推进体系,晋钢集团探索的“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更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114个产业链项目顺利投产,新增产值436.4亿元,十条产业链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专业镇的培育则让县域经济焕发新生。晋城构建的“3+20+5”省、市、县专业镇梯次格局,已收获丰硕成果:泽州铸造、陵川中药材文旅康养、阳城陶瓷琉璃(珐华)3个省级专业镇领跑,今年1至8月营收达130亿元,增速24.5%居全省第一。而第三批市级专业镇的公示中,城区非遗文创、阳城红薯加工食品等特色板块的加入,更让“一镇一业”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
绿色共生:科技绘就转型底色
转型路上的晋城,从未偏离绿色发展轨道。2021至2024年,全市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降幅位列全省第二。在“绿色工厂”创建行动中,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分别达到1家和15家,能效与水效领跑者各有1家上榜,12户省级节水型企业的涌现,让“绿智融合”成为晋城制造业的鲜明标签。
从“煤铁之乡”到“光机电之城”,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协同”,晋城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深刻的工业重构。当研发经费的增速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度,当政策红利转化为创新活力,这座三晋古城正以科技为笔,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画卷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智变”蓝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