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林溪安朗读音频
你们关注了吗,最近有个梗在全网爆火:
丝瓜汤。
爆火源自博主@累渠_发布的一个视频,描述了一段母子对话。
 ![]()
妈妈:“儿子,晚上要不要吃丝瓜汤。”
儿子:“不用了,妈。”
“丝瓜汤很补的。”
“真不用了。”
“最近丝瓜很便宜。”
“我说不用了。”
“而且现在吃丝瓜很好啊。”
如此对话循环多次后,儿子终于忍无可忍,发了火:
“不用了!”
突然的火气,吓着了妈妈,惊得她说:
“你什么时候脾气变得这么差了?
我跟你说,这就是肝火太旺,应该吃点丝瓜汤补补。”
不难看出,这对母子的沟通是个死结。
母亲觉得“丝瓜汤是好东西”,便一味地塞给儿子,无视儿子的真实需求。
 ![]()
而儿子则看不见母亲的一番好意,只是一味地拒绝。
两人各说各话,进行着无效沟通。
这段对话,也反映了很多中式家庭的沟通现状:
父母和子女看似在沟通,实则都站在自己的立场,自说自话。
没有换位思考,没有共情理解。
因此,明明互相关心。
可一旦开口说话,又总是互相伤害。
丝瓜汤,指代的就是这种沟通死结。
 ![]()
正是这种场景和情绪戳中了很多网友,“丝瓜汤”才成了今年全网最爆的梗。
惹得大家纷纷说: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丝瓜汤。”
 ![]()
在翻看网友们分享的故事时,十点君最先感受到的是:
压抑与无力。
因为分享的网友几乎都是子女,对于父母们硬塞来的爱意。
他们时常感觉左右为难——
接受也难受,不接受也难受。
例如,当你下班回家后,母亲想给你炒个菜。
你原本觉得不用辛苦了,自己吃个泡面就好了。
但母亲非说,还是炒个菜更健康。
你想想后,也同意了,只是和母亲说“别放黄瓜”。
但母亲又说“黄瓜多好吃啊,我给你多放点。”
你再三强调“别放黄瓜、我不爱吃。”
好不容易,磨得母亲答应了。
结果10分钟后,母亲端上来了一盘炒黄瓜。
让你瞬时气不打一处来。
发火吧,但母亲的确很辛苦,也是一番好意。
况且,如果发火了,又要被指责“不懂感恩”。
可不发火吧,又是真的气母亲完全不听自己说话。
你们说,这能怎么办?
最稳妥的选择,就是“忍着”。
 ![]()
但人能忍一次,却很难一忍再忍。
就像有网友分享,他和父母的每一次对话都很窒息:
“小时候我的‘丝瓜汤’是菠菜、红枣。
现在的‘丝瓜汤’是结婚。
和爸妈说工作不顺,被说‘那是因为你没结婚’。
说心情不好,被说‘谁让你不结婚’。
说钱不够花,被说‘结个婚就好了’。”
你们发现了吗?
“丝瓜汤式的沟通”之所以让子女们感觉窒息,是因为他们需要单方面忍受父母的控制:
父母硬塞来他们想给的东西。
而子女的意见,不被听见与尊重。
一旦子女反抗或生气了,父母就会拿出长辈的权威,指责子女“脾气不好、不懂事、不孝顺”。
因此,站在子女的视角:
父母永远都没错,错的永远是自己。
“这哪叫沟通啊,叫强权。”
 ![]()
长此以往,子女们只剩2条路可走:
要么忍无可忍,向外爆发,破坏了和父母间的关系。
要么一忍再忍,向内压抑,自我攻击。
之前听过一个有些痛心的故事。
一个网友对黄豆过敏,尽管他多次向父母表达,自己不吃黄豆。
但父母偏要让他吃。
甚至哄骗、打骂、威胁、用尽招数。
直到一次,网友回家时发现饭桌上有一大碗黄豆排骨汤和豆腐烧肉。
他明白,自己又要被逼着吃黄豆了。
于是报复性地往嘴里狂塞黄豆和豆腐。
哪怕刚咽了几口,就都吐了。
但吐完,他还是接着往嘴里塞。
直到他吐到整个人痉挛抽搐,几乎晕倒时,才吓到了家人,被送进了医院。
最终,这场自毁行动,让他成功摆脱了黄豆。
但也因为吃进了太多过敏性食物,而被切掉了部分胃。
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极端。
但毋庸置疑的是: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是天然的权威。
子女再有理有据的表达,也抵不过父母的一句“你不孝”的压制。
因此,若“丝瓜汤式的沟通”长期存在亲子关系中,对子女或多或少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也因此,阿德勒才会说:
孩子们最需要的不是父母无穷无尽的爱,而是被理解的感觉。
 ![]()
但话又说回来,难道亲子间无法沟通全是父母的错吗?
也不尽然。
根本原因在于:
两代人不同观念的碰撞。
父母们大多成长于物质匮乏,但相对稳定的时代。
他们的人生经验,塑造了他们的“核心理念”:
“吃饱穿暖”、“安稳有保障”。
所以他们总爱说:
“要结婚生子,才能有人养老送终”;
“理想没有用,工作稳定未来才有保障”;
“要多留点钱,以备以后的不时之需”;
“别太矫情,每个人活着都痛苦、不开心,忍忍就过去了。”
因此父母的爱,往往是实用主义。
容易忽略精神层面对孩子的关心。
 ![]()
但对子女而言呢?
他们生活在物质富足,却充满不稳定性的时代。
不愁吃穿,但总活在焦虑中——
怕突然丢工作、每天都累死累活、压力山大,但还挣不到钱等等。
因此,子女们时常迷茫、有不安全感。
所以,他们更希望能从父母那儿得到理解、安慰与支持。
就像十点君身边的朋友曾说。
当他因为大城市的工作感到身心俱疲,跟爸妈抱怨时。
他不想听父母说“工作那么累,干脆回老家算了”。
而是希望父母能说:
“不管你怎么选,爸妈都支持你,永远是你的后盾。”
“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在爸妈心中,你永远是最优秀的。”
子女想要的,是爸妈永远站在自己身后的底气。
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
除此之外,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中说过:
“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
是他们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重生机会。
也因此,他们有权监视子女的行为。”
所以,才会有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并说: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我是过来人,你应该听我的。”
但对子女而言,他们更希望被当做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与此同时,费孝通还说了:
“养儿方知父母恩。
当子女没有做父母的经验时,往往很难完全理解父母的心情。
看不见父母的良苦用心,只会觉得自己被过分干涉与压迫。”
 ![]()
所以说白了。
不论是子女还是父母,都谈不上对错。
只是由于不同的人生经验,被塑造出了不同的观念。
就像是来自两个国家的人,习惯说着不同的语言。
因此一对话,就容易互相误解:
爸妈指责子女自私叛逆,子女认为父母顽固霸权。
各说各的理。
 ![]()
亲子关系,是一条通向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道路。
它激发着我们强烈的爱意,也触及着我们许多的阴暗面。
不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容易把关心与埋怨一起丢向对方。
一边“伤害”,一边内疚。
自然,这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亲子关系。
但十点君还是希望:
在未来和家人的相处里,如果能少一些误解与遗憾就好了。
因此,如果你是深受其扰的子女,十点君为你准备了4条和父母相处的技巧,希望能给到启发。
1、不较劲
承认我们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不指望改变他们一辈子的思维模式。
2、不对抗
永远不要在言语上争输赢,因为家庭的战场上没有赢家。
3、会打岔
一些无解的问题,不妨用转移话题或打哈哈的方式,巧妙地“糊弄”过去。
而非正面迎击。
4、会翻译
学习父母的“语言”。
学着看透他们表面行为下的爱意与关心,并对此心怀感恩。
 ![]()
如果你是想和子女缓和关系的爸妈,十点君也准备了2个小锦囊。
1、把“我是为你好”换成“你是怎么想的?”
在对子女提出建议或帮助前,可以先问问看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然而,再提出你的想法。
但最终,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2、允许子女有说“不”的权利
《指环王》中说:
即便再有智慧的人,也看不透命运的安排。
同理。
不论父母经验多丰富,都无法护子女一世周全。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该走的路。
且每条路都是正确的。
因此,要允许子女说“不”,允许他们有自由意志。
这并不是对你们权威的挑战,也不是他们不爱你们。
只是子女有自己的课题与旅程。
他们需要在自己的经历中摔倒与强大。
点个吧,愿天下所有父母和子女,都能少些误解,多点拥抱。
你的家庭里有亲子间的沟通问题吗?你是如何解决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聊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