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旬,北约成员国的领空接连响起 “警报”:俄罗斯米格 - 31 战机在爱沙尼亚领空盘旋 12分钟,迫使北约紧急出动战机应对。
俄无人机不仅飞越罗马尼亚上空,还在波兰境内被击落,比利时、德国、丹麦也陆续报告可疑无人机侵犯领空事件。
![]()
短短几周内,4 个北约国家遭遇空中威胁,这让 32 国军事联盟迅速行动,10 月 15 日各国国防部长齐聚布鲁塞尔召开紧急会议,核心目标直指 “弥补防空体系漏洞”。
可令人疑惑的是,北约明明已推出 “东部哨兵” 计划准备强化前沿防御,为何外界却普遍担忧会议难有实质进展?
![]()
从实际威胁来看,此次俄空中力量的活动密度和范围,已让北约前沿国家倍感压力。
爱沙尼亚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北约成员国,其领空被俄战机抵近并非首次,但此次 12 分钟的盘旋时长,被北约内部解读为 “带有明显威慑意图的试探”。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无人机的活动轨迹呈现 “跨多国联动” 特征:从罗马尼亚上空飞入,最终在波兰境内被击落,这意味着无人机可能携带了侦察设备,对北约多国的防空部署进行抵近侦察。
![]()
而比利时、德国、丹麦报告的可疑无人机,虽暂未确认与俄罗斯直接相关,但结合近期俄无人机在乌克兰战场的高频使用,北约官员在会前透露,“不排除这些无人机是俄测试北约防空反应速度的手段”。
这些密集发生的事件,让北约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现有防空体系存在明显漏洞,尤其是在应对 “无人机蜂群” 和 “战机快速抵近” 这类威胁时,反应效率远未达到预期。
为了应对这些威胁,北约此前已推出 “东部哨兵” 计划,核心思路是将成员国的战机和防空系统集中迁移至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前沿国家,形成 “近距离防御圈”。
![]()
不过,这个计划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它不得不面对北约长期存在的 “国家限制条款” 问题,所谓 “国家限制条款”,是指北约成员国可根据本国法律,对派驻到多国协同任务中的部队设定权限限制。
比如某国可能规定,本国战机仅能在本国领空内执行拦截任务,不得进入其他成员国领空,或是要求战机出动前必须经过本国国防部批准,无法由北约最高军事指挥官直接调度,这种权限分割,直接导致北约的空中防御难以形成 “一体化反应”。
![]()
其实,北约并非没有应对类似问题的成功经验,2025 年 1 月,在多起深海电缆切割事件发生后,北约启动了 “波罗的海哨兵” 计划,组织多国海军在波罗的海关键水道开展联合巡逻。
当时,参与国同样面临 “舰艇调度权限” 的协调问题,但各国通过协商暂时放宽了部分限制,允许北约海上指挥官根据实时情况调度多国舰艇。
从实际效果来看,“波罗的海哨兵” 计划成效显著,此后波罗的海区域的电缆切割事件数量显著下降,也正因为有了这一成功案例,北约内部不少官员对 “东部哨兵” 计划抱有期待,认为可借鉴前者的协同模式,推动各国在防空权限上做出让步。
![]()
可现实情况是,“东部哨兵” 计划面临的权限难题,比 “波罗的海哨兵” 更为复杂,空中防御的反应速度要求远高于海上巡逻。
战机从发现威胁到完成拦截,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窗口期,若此时还需等待某国国防部的批准,很可能错过最佳拦截时机。
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美国将军亚历克西斯・格林克维奇对此深有体会,尽管他曾公开表示对北约空中任务的 “总体行动指令”(即交战规则)感到满意。
![]()
但一位接近他的北约高级外交官透露,格林克维奇私下多次提到,当前的空中任务 “更像是多国力量的拼凑”,而非真正的一体化防御。
比如在爱沙尼亚战机事件中,由于邻近国家的战机受限于本国 “不得跨境拦截” 的条款,最终只能由爱沙尼亚本国战机升空应对,导致反应时间比预期多了 3 分钟。
这种权限困境,也成为此次布鲁塞尔会议的核心争议点,美国驻北约大使马修・惠特克在峰会前向媒体明确表达了美方立场。
![]()
他认为针对战斗机资产的 “国家限制条款” 越多,越容易削弱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应对空中威胁的即时性,这类问题需要北约内部持续磋商,确保在所有能减少限制的领域都达成共识。
除了推动减少限制,惠特克还提到,华盛顿期待此次会议上,北约盟国能宣布为从美国采购乌克兰武器做出 “重大” 支出承诺。
这一议题虽与防空权限无直接关联,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北约在协调多国立场时,往往需要兼顾安全防御与资源投入等多重诉求,进一步增加了共识达成的难度。
![]()
面对外界对权限问题的担忧,北约秘书长吕特在 10 月 14 日的公开表态中试图释放信心,他表示,外界无需怀疑北约应对空中威胁的能力,只要俄罗斯飞机构成威胁,北约就有权力采取最终手段。
若未构成直接威胁,北约则会以 “礼貌引导” 的方式驱离,但这种表态并未完全打消疑虑,因为吕特并未提及如何解决 “国家限制条款” 与快速反应之间的矛盾。
另一位北约高级外交官就直言,要强化一体化防空体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必须获得更多操作灵活性和决策空间,“尽可能消除各国设定的限制条款” 是唯一路径,否则 “东部哨兵” 计划即便启动,也难以发挥实际效果。
![]()
从此次会议的议程安排来看,32 国防长将重点评估 “东部哨兵” 计划的可行性,结合 “波罗的海哨兵” 的成功经验,讨论如何调整计划细节以适应不同国家的权限诉求。
同时,各国还将针对 “国家限制条款” 的具体内容展开磋商,初步探讨哪些限制可以优先取消,哪些需要设定过渡期逐步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自爱沙尼亚战机事件后,尚未出现经证实的俄罗斯再次侵犯北约领空的行为,这为会议提供了相对缓和的讨论环境,但也让部分成员国产生了 “威胁已暂时缓解” 的松懈心态,可能会在权限让步上持更谨慎态度。
![]()
综合来看,此次布鲁塞尔会议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防空议题讨论,它不仅关系到北约能否填补当前的防空漏洞,更考验着这个 32 国军事联盟在协调多国立场、推进一体化防御上的实际能力。
“波罗的海哨兵” 的成功证明,只要各国愿意在权限上做出合理让步,多国协同就能产生显著效果,但 “国家限制条款” 背后涉及的主权诉求与安全责任平衡,又让共识的达成充满挑战。
![]()
对于北约而言,若此次会议能在权限协调上取得突破,“东部哨兵” 计划将成为强化前沿防御的关键抓手。
反之,若权限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即便部署再多战机和防空系统,北约的防空体系仍可能停留在 “各自为战” 的状态,难以真正应对俄罗斯空中力量的持续试探。
而这一结果,不仅影响北约成员国的安全信心,也将对未来欧洲地缘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