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5年第5期
![]()
![]()
![]()
在《机床与工具》1955年第5期中,封面展示的是无锡机床厂仿苏制造的367型矿井钻头磨床。共刊载了15篇文章,有5篇译文。
“改善齿轮质量”的大讨论还在延续,分别刊登了两篇特约通讯员的文章《对提高齿轮质量的几点意见》《“加大齿厚”能否消减齿轮噪音》。另外,大连机床厂胡耀沅也在本刊中回应了《对“使用弹簧涨胎来加工齿轮”一文的意见(编者注:1955年第4期,作者为沈阳第一机床厂陈炯贤)》,两人就“涨胎”与“心轴”的使用做了细致的阐述,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齿轮质量。这种形式的讨论,在那些“车马慢”年代中,极具真相和逻辑之美。
“苏联先进经验介绍”栏目内容丰富,老前辈们翻译的文章包含砂轮修整、分度盘制造、机床铸铁件的退火、机床主轴小轴和丝杠用高频硬化法等。
![]()
点击图片看全文
本文作者胡耀源回应陈炯贤对《使用弹簧涨胎来加工齿轮》一文的质疑,强调原文基于多年现场经验,适用于批量生产中的齿轮精加工,尤其在缺乏磨床设备的条件下具有实际价值。
作者指出,心轴虽制造简单,但在使用中易因配合过紧损伤工件内孔,或在加工中因孔小易撞刀,降低寿命,且多件加工效率低。相比之下,弹簧涨胎虽制造复杂、成本高,但定位精度高、装夹方便,更适合大批量生产。弹簧涨胎类型多样,制造精度高,能满足不同精度要求,且在大批量生产中效率更高。
最后,作者强调,两种夹具各有优缺点,选择应依据加工精度与生产条件,而非绝对优劣,并呼吁展开讨论,共同提高加工质量。
![]()
点击图片看全文
本文介绍了在花键铣床和刀具磨床上制造分度盘的工艺方法,重点解决了槽距精度控制难题。制造关键在于槽距误差控制在±0.005毫米以内,无需使用光学分度头。
工艺流程包括:毛坯车削留磨量、铣槽、淬火后精磨端面、外径和内孔。
核心工序为在平面磨床上利用精密模板和千分表装置磨削槽面,模板角度按槽数一半设计,确保等分精度。通过模板与千分表配合,逐槽定位磨削,实现高精度分度。
文章还详述了模板制作、安装校正、槽深控制及防误差措施,方法简便,适用于一般工具车间。该工艺已在哈尔科夫“镰刀与锤子”工厂成功应用,能高效制造6槽至16槽等多种规格分度盘。
1955年第6期
![]()
![]()
![]()
在《机床与工具》1955年第6期中,封面展示的是无锡机床厂仿苏制造的3M636砂轮机。共刊载了22篇文章,有8篇译文。
本期文章主题较为多元,“现场经验”和“苏联先进经验介绍”栏目涵盖龙门刨床、夹具、镗刀、轴套、车刀开刃、拉刀设计等。概因编辑部自1952年设立的特约通讯员制度逐渐稳定,这些特约通讯员多为局属各厂技术人员,或撰或译,大家投稿热情高涨,以至于不少译文因为当时沟通渠道不便,一篇文章或有多人翻译投稿。不过,一方面由于当时署名还未完全规范,这些特约通讯员在70年后多数已不可考据具体归属。个别还能通过后期的信息得以确认,比如《捷克HD125型龙门鉋床直流调速电气控制线路的作用》的作者王锡池,或是“三线建设”时期,从北京第一机床厂部分搬迁到自贡创建长征机床厂的人员。
![]()
点击图片看全文
本文系统分析了捷克HD125型龙门刨床直流调速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与作用。文章指出,该系统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及发电机的激磁电流来实现速度控制,具有控制电流小、操作方便的优点。在起动、切削、返回、停止等不同工况下,系统通过切换电阻、调整放大机激磁线圈电流大小与方向,精确控制发电机端电压,从而实现电动机速度的灵活调节。
放大机设有多个功能线圈:工作线圈控制主磁通与极性,决定输出方向;补偿线圈消除电枢反应影响;电压线圈实现去磁稳压;电流线圈在负荷变化时自动调节磁场强度;平衡线圈防止过载;稳定线圈抑制突变冲击,避免系统振荡。此外,系统还具备剩磁消除与延时保护功能,确保换向平稳、停车迅速。
整体线路设计体现了较高的自动化与稳定性,能适应刨床在不同加工阶段的调速需求,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加工精度。
![]()
机床杂志社
官网|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北京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电话|010-64739683
邮箱|edit@jcs.gt.cn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