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的重庆
午后阳光透过厂房天窗
洒在整齐码放的灰白色轨枕上
泛着细密的光泽
在位于重庆市永川区何埂镇上的
成铁轨道公司
成渝中线高铁智能化轨枕场的生产车间里
没有传统工厂的喧嚣
只有机械臂转动的嗡鸣声
传送带匀速运行的声响
以及中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
![]()
截至目前,这家西南地区智能化程度领先的双块式轨枕生产场,已为成渝中线高铁生产超过3.2万根轨枕,而它的目标,是完成全线一半约32.5万根轨枕的供应任务。
![]()
“每一根轨枕都要经得起时速350公里的考验,差一毫米都不行。”成铁轨道公司重庆分公司经理曾杰戴着安全帽,站在生产线旁,目光落在正在浇筑混凝土的轨枕模具上,语气坚定。
从35人到8人
智能化车间里的“效率革命”
走进生产厂房核心区域,一条长约200米的智能化生产线展现在眼前:拌和站精准配比水泥、砂石、水,精准布料设备将混凝土浆液匀速注入模具;振捣设备按照预设参数高频作业,排出浆液中的每一个气泡;养护窑内,温度、湿度通过监控网络实时调控,确保轨枕强度达标;最后,智能吊装设备将养护完成的轨枕轻轻抓起,整齐码放在智能拆垛机上,全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
“放在以前,这场景想都不敢想。”曾杰指着生产线旁的操作岗,回忆起以前轨枕的生产场景,“那时候是传统生产线,光布料、振动环节就需要6个工人围着转,整条线下来要35个人,一天最多产800根。而现在,8个人管一条线,日均产量2000根以上,合格率还能稳定在99.9%以上。”
![]()
在中控室,操作员正盯着眼前的大屏幕,屏幕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生产线每个工序的实时状态:M003号模具浇筑完成,5号养护窑养护完成,即将进入脱模环节……
操作员手指轻点鼠标,调出一根轨枕的生产记录:原材料批次、振捣时间、养护周期、检测数据,一目了然。
![]()
“这是SCADA数据采集系统、MES系统的功劳,每根轨枕都有‘身份证’,从原材料到出厂,全流程可追溯。”曾杰笑着说,“以前人工记台账,难免出错;现在数据自动上传,连毫米级的偏差都能实时预警。”
从“手动调试”到“数字孪生”
智造筑牢安全与质量防线
安全是生产的底线,智能化不仅提效率,更能守安全。
2023年,该公司被成都局集团公司命名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这份荣誉背后,是科技与安全的深度融合。而在质量管控环节,“数字孪生”技术正发挥着关键作用。
![]()
轨枕脱模后运送至外形智能检测设备,3D红外线逐根扫描轨枕外形尺寸。电脑屏幕上实时生成轨枕的三维模型,任何表面凹凸、尺寸偏差都会用红色标注。
“以前靠卡尺量,一天测50根就累得不行;现在一次扫描1模4根只要2分钟,数据直接上传质量管理系统,连分析报告都能自动生成。”检测员指着屏幕上的合格曲线,“你看,最近一个月的合格率是99.99%,这在传统生产时代,想都不敢想。”
![]()
更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德轨”战略的落地。
作为成铁轨道公司的战略核心,重庆公司先行试用了工业制造ERP系统,将合同、采购、物资、生产、安全等12大模块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
“以前各部门数据不通,采购部不知道生产进度,生产部不清楚物资库存;现在数据共享,比如生产需要多少钢筋,系统会自动对接采购,避免浪费。”曾杰介绍道,“智能制造的优势,真正转化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从“守成”到“创新”
自主研发破解行业难题
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高铁制造领域,不进则退。
2023年,该公司研发的“养护温度智能控制系统”拿下了成都局集团公司“智惠成铁”群众性创新大赛一等奖。
![]()
“以前养护温度靠人工调试,夏天温度高了,轨枕容易开裂;冬天温度低了,强度上不去。我们这套系统,能精准控制温度在±2℃,养护质量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大提升。”曾杰说。
![]()
去年,团队又攻克了一个行业难题——双块式轨枕钢筋骨架的组装。
“以前靠人工组装钢筋骨架,不仅费力气,还易出现挂钩组装位置不统一,比如箍筋偏斜,就可能影响轨枕强度。”曾杰指着车间里的“钢筋骨架一体化智能组装平台”,机械臂正精准抓取钢筋,按照预设模型拼接、焊接,全程无人化。
![]()
这是全国首例自动化装配平台,该成果不仅获得了成都局集团公司“智惠成铁”群众性创新大赛二等奖,还推广到了该公司新建的华蓥、宣汉轨枕厂,为西渝高铁的建设提供了支撑。
![]()
创新不止于轨枕制造。
成铁轨道公司还在拓展“制造+服务”的边界:研发的金属声屏障,已在成渝城际铁路、沪昆高铁投入使用,沿线居民反映“噪声小多了”;环保型植被抑制剂替代了传统除草剂,既清理杂草,又保护铁路沿线生态;LED显示屏则走进了车站广场、候车室,高亮节能还能智能控制,为旅客引导提供便利。
![]()
“从‘造产品’到‘做服务’,我们致力于为铁路基础建设提供更全面可靠的解决方案。”成铁轨道公司党委书记谢凯总结说。
小编手记
一根轨枕里的“创新答案”
采访结束时,站在厂区门口,望着一致铺陈开的轨枕,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中国高铁的“快”,从来不是凭空而来;中国制造业的“强”,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一根轨枕,重约230公斤,看似普通,却藏着“毫米级精度”的执着,藏着“智能化转型”的勇气,藏着“创新破局”的智慧。
成铁轨道公司的实践,其实是成都局集团公司创新升级的一个缩影:从依赖人力到拥抱智能,从专注单一产品到拓展多元服务,从追求数量到坚守质量,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坚定。
当成渝中线高铁在未来开通,当旅客坐在时速350公里的列车上,感受着平稳与快捷时,或许不会想到,自己脚下的每一根轨枕,都凝结着一群人的心血。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努力”,构成了“高铁速度”的底气。
像成铁轨道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它们或许身处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相同的追求:以匠心守初心,以智造谋发展,以创新赢未来。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成铁轨道公司
图文:周奇 戴铁军 黄圯 吴晞
编辑:周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