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探秘所有原创首发文章,抄袭洗稿必究!)我国幅员辽阔,还拥有青藏高原这样无数河流以之为源头的“水塔”,境内可谓是大河遍布;
尤其长江与黄河!
前者长达6363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高达9600亿立方米,后者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河;
![]()
长江与黄河
更关键的是,两条世界大河无论源头、干流河道还是流域范围以及入海口,都全部位于我国境内,二者的中下游区域,更是构成了华夏文明延绵长达数千年的腹地;
也正因如此,长江与黄河也一直都以“江河”并称。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在我国北方地区还有一条非常具有“传奇性”的河流,不仅曾与长江黄河并称,甚至位次比这两条河流更高;
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济水。
![]()
济水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王屋山,流经河南山东两省,最终汇入渤海,关于这条河流的具体流向,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大致意思是,沇水从源头王屋山流出,向东继续流淌被称为济水,随后济水与黄河交汇,在其南侧溢出,形成名为荥泽的湖泊,继续向东流经经过陶丘(今山东定陶)以北,形成名为菏泽的湖泊,从菏泽流出后济水向东北延绵与汶水交汇,最后向东流入大海。
那么,济水是如何跟长江黄河并称的呢?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祭祀山川河流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而我国名山大川众多,于是在周代就选择五座山岳与四条河流祭祀,形成了有名的“五岳四渎”;
![]()
我国古代的四渎
《史记》中就有周天子祭祀五岳四渎的记载,“冬至祭天于城南郊,夏至祭地祗,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当中的“五岳”,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就成了如今的“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以及中岳嵩山”,而“四渎”呢,就是“济河江淮”,也就是济水、黄河、长江以及淮河;
可见,彼时的济水,不仅跟长江黄河两条大河并称,同时还位列“四渎之首”,秦代被尊为水神,到了隋代,隋文帝杨坚在今天的济源市境内修建济渎庙,即使到今天其占地面积仍然超过120亩,是四渎中唯一保存较好的祭祀庙宇。
![]()
济源市的济渎庙
实际上,看看配图就会发现,无论长度还是流域面积,济水都很难跟长江黄河相比,但“四渎”形成时,华夏文明尚处于早期,我国境内的很多大江大河还没有被我们的祖先发现或认知,而济水恰好位于早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是先辈们最早了解的能够独立入海的河流之一,从而得以与长江黄河并列,并成为四渎之首;
为啥全城探秘认为济水是一条“传奇”河流?这就是第一个原因。
![]()
西周地图,图片来自北斗维斟
第二个原因,则是济水本身就非常有“传奇性”!
关于这方面,全城探秘想说两点:
1.作为一条河流,济水居然能“跨越”黄河;
在今天,道路的互通非常常见,一条公路与另一条公路相交后,彼此的名字都不会发生变化,但河流与道路完全不同,一条河流与另一条河流交汇后,那是一定要分个主次的,也就是所谓的干流与支流;
![]()
黄河水系图
至于两条天然河流形成“十字交叉”的,更是闻所未闻;
但济水与黄河似乎却做到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尚书.禹贡》,唐朝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也提到,“言济水入河,并流而南,截河,又并流溢出,乃为荥泽。”
啥意思?
济水汇入黄河后,两条河流先是并流一段距离,随后济水又向南溢出形成荥泽。
![]()
济水“跨越”黄河
大多数河流的支流与干流的关系是“汇入”,而济水汇入黄河后又流出,也许这就是其被认为是一条独立河流的重要原因吧。
2.济水与黄河“互通”后,河水还非常清澈;
我们都知道,黄河之所以为黄河,就是因为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黄河含沙量非常高,导致河水混浊;
而济水呢,却以“至清至善,坚韧不拔,独流入海”备受尊崇,其中的“坚韧不拔”,指的是济水不仅“跨越”黄河,还“跨越”了荥泽、菏泽等诸多湖泊,最终还能东流入海,殊为不易。
![]()
济水河道
所谓的“至清至善”,则是指济水非常清澈;
这从历代王朝对其“封号”也能看出,隋文帝建立济渎庙后,唐玄宗又将济水晋封为清源公,宋徽宗则进一步封其为清源忠护王;
即使后来济水上游河道干涸,下游河道改以大野泽为源头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其名字仍然以“清河”命名,并成为今天山东省境内的大清河、小清河等河流的前身。
上述两点,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真的非常不可思议,堪称“传奇性”十足!
但全城探秘认为,这其实都归结于一个根本问题:
济水究竟是怎么“跨越”黄河的?
![]()
一种说法,就是上面提到的,济水汇入黄河后,在下游又分出了一条河流,由于两个岔口距离太近,古人将其看做同一条河流,认为是济水“跨越”了黄河;
但这种说法很难解释为何济水“跨越”了黄河后,河水还非常清澈这个问题,毕竟河水可不会自动分类,将清水送入济水,浊水送入黄河。
于是就有了另一种说法,认为济水在“跨越”黄河时变成了地下河,到黄河南侧后又冒出地面形成荥泽;
这种说法能够完美解释上述问题,并且在古代,济水也以所谓的“三隐三现”闻名,意思就是从源头到入海口,济水三次成为地下河,又三次冒出地面;
![]()
今天的济水河道
但河流“三隐三现”,也太有“传奇性”了吧?
尤其是济水河道距离黄河不远,所在区域还是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多次成为地下河,还能成功冒出地面,总让人觉得可信度不太高。
全城探秘以今天的科学角度,总结出了济水“跨越”黄河最有可能的方式:
济水汇入黄河,这个就不用解释了,就是正常的支流汇入干流;
那么黄河南侧的济水河段是如何形成的呢?
![]()
今天的黄河下游已经成为地上悬河
一方面,黄河因河水含沙量太高,导致下游河段的河床不断抬升,一些原本汇入的河流就逐渐在黄河南侧的低洼处汇聚,形成了荥泽,随后,湖水从荥泽东部溢出,沿途汇入其他河流东流入海;
另一方面,同样因为黄河河床抬升,导致河水泛滥时非常容易决口,而黄河在济水汇入处下游不远处决口后,河水恰好流入了荥泽。
因此,当洪水来临,黄河通过决口流入荥泽,就会让古人误以为是上游不远处汇入的济水“跨越”了黄河;
而在平时,荥泽的湖水则向东溢出,不仅会给人以济水“跨越”黄河,溢出荥泽的错觉,由于黄河与荥泽隔绝,此时从荥泽溢出的河水也会相对清澈;
![]()
济水就是黄河支流
如此,既能解释济水为何是一条独立河流,也能解释其河水为何清澈,当然,所谓的济水上游,也就是黄河北侧那一段,其实就是黄河的一条支流,与下游并无关系。
最后一个问题:
济水是如何消失的呢?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黄河的泛滥与改道;
济水不仅“跨越”黄河,其上游大部分河道距离黄河也非常近,而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连远在数百公里外的淮河河道都被其夺占,更别说是济水了;
![]()
历史上黄河改道频繁
早在两汉时期,由于黄河决口,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就导致荥泽被淤积,济水下游河道逐渐萎缩,到了南北朝时期,根据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记载,黄河到巨野泽的济水已经出现断流,其位于山东省境内的下游河道以巨野泽为源头,形成了新的清河;
隋朝挖掘大运河后,济水曾短暂恢复,但由于运河导致河水流失,很快再次断流,从唐代开始,济水下游河道还在,但其名字开始被大清河取代;
![]()
济水下游的清河
宋代,黄河再次决口改道,济水下游新形成的大清河也被其携带的泥沙堵塞,最终河流被迫改道,此时的大清,其实已经跟济水没有关系了,而到了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夺大清河河道入海;
由此,大清河也成了黄河下游河道的一部分,济水则彻底消失,而如果从宋代济水下游的大清河堵塞而改道算起,济水实际上已经消失上千年。
不过,即使已经消失上千年,济水在我国北方大地上仍留下了无数遗迹,即使在今天,其影响仍随处可见;
全城探秘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今天河道的济源市,其名字,就跟济水源头有着密切关注,而济源市的济渎庙更是历史上济水作为“四渎之首”的辉煌见证;
![]()
通济渠
2.著名的隋朝大运河,有一段叫“通济渠”,连通的就是济水与淮河,其长达达到650公里,是大运河最先完成的河段;
3.荥泽虽然已经消失数千年,但这座古湖所在区域却在隋朝设置了同名的荥泽县,2024年,郑州市还启动荥泽古城复建工程,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这座古城的全貌;
4.菏泽地区在上古时期是一片洼地,分布着菏泽、雷泽、巨野泽以及孟渚泽等众多湖泊沼泽,它们都曾是济水河道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巨野泽,后来成为济水下游新形成的大清河的源头,如今的东平湖,就是这座大湖的一部分;
![]()
山东河南的“济”字辈城市
5.如今山东省还有不少“济”字辈城市,比如济南、济宁以及济南市济阳区等,顾名思义,济南就是“济水之南”,济宁就是“济水安宁”,而济阳则是“济水之阳”,山南水北为阳,曾经的济阳就是济水北侧的一座城市;
很明显,济水作为一条河流虽然已经消失千年,但其痕迹却不会磨灭,如今的河南山东两省,“四渎之首”留下的遗迹与影响仍然非常广泛;
![]()
今天的东平湖与大清河
说起来也令人唏嘘,当年的江河淮济之所以列入“四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四条河流能够独立入海;
但在今天,济水彻底消失,而淮河历史上被黄河多次侵夺河道,如今大部分河水也是通过长江入海,只有长江与黄河,还真正的保留着独立入海的大河身份;
![]()
淮河大部分水量汇入长江
不得不说,世界大河就是世界大河,但换个角度来说,“四渎之首”济水的经历也堪称传奇,我国最“传奇”的河流,济水当之无愧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为防止文章被抄袭洗稿加了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