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屯门,岭南大学藏身于一片山色与静谧之中。它毗邻北部都会区,古朴的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宛如世外桃源。然而,这座素来低调的学府,近期却屡屡跃上高等教育界的话题中心。
在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岭南大学首次跻身前301至350位,更在此前影响力排名中“优质教育”单项排名全球榜首。除此以外,有43位岭大学者入选202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近半数上榜学者在其学术领域位居全球前100。
![]()
一所以“博雅教育”著称的百年学府,为何能在强调科研的国际排名中脱颖而出?这源自校长秦泗钊提出的新目标:打造“数字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他强调,“当所有人都在谈论AI会取代什么时,真正重要的依然是回答‘人何以为人’这一核心命题,这是岭南大学(以下简称岭大)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让数字教育成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
博雅在拉丁语中意为“自由的学问”,也称文理教育或通识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大学,博雅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
岭大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88年在广州创立的“格致书院”,其率先从原有的文理学科上增设了农学院、商学院、工学院等部门,有陈寅恪、王力、陈序经等大师任教,在南方高等教育学界享负盛名。
![]()
岭大校徽于1911年设计,主体为白云山、珠江、荔枝树及小径
来到数字时代,岭大的博雅教育面临新挑战。2023年7月,秦泗钊正式执掌岭大,这位16岁就考入清华自动化系的学者是该校历史上首位理工科背景校长。短短两年间,他为岭大重新瞄准发展方向,不仅“让数字教育成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还树立了“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新人文”的文理融合发展理念。
![]()
岭南大学校长秦泗钊
在岭大,AI是每个学生的核心必修课。数据科学学院大二学生林啸彤在入学之初就上了AI通识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AI和原理,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使用它”,这为他以后的专业学习构建了坚实基础。
这所大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试错空间。在“跨学科”和“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博雅教育理念下,岭大专业没有严格文理边界,甚至还设置了一定比例的跨领域选修学分,大部分课程都能跨院系选修,学生可以自由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或是把学分用于辅修和双主修。
高婉馨来自内蒙古,今年是她来岭大的第四年。本科留学是她与家人共同做出的决定,“想去外面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每年10月到次年6月是香港高校的报名时间,她在寒假提前准备了在校成绩、推荐信、实践项目等申请材料。最终,高考成绩远超一本线的高婉馨选择了岭南大学,她相信“跨学科学习的环境可以帮我开拓视野,培养应变能力”。
考虑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产业优势,高婉馨主修会计与公司管治,辅修商法。她理解两个专业的学习并不冲突,而是融会贯通,“会计必须要掌握法律上的伦理道德,才知道如何做好保密”。
毕业求职时,“跨学科”的专业背景也成了一块金字招牌。高婉馨发现,香港企业里的秘书职能近似法务,不仅要懂会计还要懂法律,“跨学科学习让我具备了商业分析+法律+会计的三重能力,能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岭大的博雅教育与时俱进,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及学科设置,紧贴前沿的变化和职场需求。岭大跨学科学院自然科学教研组负责人王沛欣曾在传统大学任教,她发现岭大的学院规模不大,老师们的沟通更为自由。
学生如有选修课程的需求,老师会主动向其他学院“借课”,比如挑选数据科学学院的两门课程向跨学科学院的同学开放,或是直接邀请其他学院的老师来上课。“这种情况很常见,一封邮件、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解决,以至于学生每年的课表都不相同”,王沛欣说。
在促进学生文理均衡发展的路上,老师还需要在背后推一把。岭大服务研习处总监高永贤负责“社会创业与创新管理”硕士课程,这门课要求学生组队设计一个创业项目。在自由组合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学生总是自发抱团。高永贤先是默默观察学生表现,再故意打乱分组,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拼凑在一起。与井井有条的课堂秩序相比,他更希望看到“混乱”的场面,因为“系统就是从无序到有序,最终达到高效的创新过程”。
![]()
高永贤教授与学生交流
高永贤发现,拿到命题以后不同专业的同学反应很不一样。工科背景的学生往往会跳过前设问题,直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反之如果是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会花很长的时间来深究问题根源。老师总会不断挑战方案的合理性,让工科的同学回到思考问题的一步,引导管理的同学迈出解决问题的一步,最终在思维的碰撞和磨合中,形成真正有效的方案。
打破学科边界,推动知识创新
谈到“数字时代的研究型博雅大学”独特定位,秦泗钊分析,传统研究型大学往往侧重于单一学科的纵深训练,而岭大在保持研究严谨性的同时,将博雅教育与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紧密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他认为,“博雅教育不等于轻科研,而是追求科研与教学相长”,顶尖学者在博雅环境中更能推动跨学科研究,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
实际上,秦泗钊的学术与实践轨迹,正是“跨学科”的最佳印证。他从自动化专业转向化工领域攻读博士,毕业后投身化工自动化、晶片制造行业,又在AI新浪潮下主动拓宽研究方向,他总结出:“打破学科边界不仅是个体突破职业天花板的关键,更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必由之路。”
岭大将“跨学科”置于战略发展的高度,于2017年成立跨学科学院,下设环球可持续发展、运动教练学及盛事管理、公共及智慧管理三个创新的本科课程。王沛欣解释,当下社会面临的重大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等,都需要跨学科的思维来解决。岭大希望培养“双栖人才”,学生不只是懂环境保护的理论,还会用数据分析、实验设计来支撑。
![]()
岭大跨学科学院自然科学教研组负责人王沛欣
针对近期出现的基孔肯雅热病例,王沛欣带领团队研发了“GeoAI蚊患预报系统”。基于岭大的跨学科优势,她结合数据科学的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地理资讯系统以及政府的开放数据,生成了可供社会各界参考的“蚊患风险指数”及“蚊患风险地图”。
她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制造基孔肯雅热的伊蚊有一个特点,无法飞远,如果有人在岭大校园被叮咬,那伊蚊一定是生活在学校或附近的水域。为此,团队设计了两项人工智能物联网装置,智能灭蚊灯及气象站,实时采集并传送灭蚊与气象资讯,推动“智慧控蚊”。
项目的另一个跨学科特点,在于其本身并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课题,还涉及社会科学中与社区、学校、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只有推动科研与社区连结,才能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师生的通力合作下,团队目前已在全港18区安装超过50台智能灭蚊灯系统。
![]()
岭大“GeoAI蚊患预报系统”已应用于香港部分社区
秉承“作育英才,服务社会”校训,岭大对学生的毕业要求通常不是写论文,而是将这部分学分摊到实践性课程中,鼓励学生参与项目,解决实际问题。高永贤介绍,学生毕业时需要完成三十个小时的社会服务,涵盖政府、非政府及海外合作项目。
高汶檀就读于环球可持续发展专业,在她看来,专业教育涉及了文化、经济、政治、历史、环境和社会系统多方面内容,核心是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她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等问题产生了兴趣。为了做更精准的量化分析,高汶檀辅修了数据科学专业,学习Python、R语言等计算机技能。
她的毕业课题是菲律宾某个小岛的雨水收集项目,该小岛周边的旅游业发达,但淡水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高汶檀与团队成员尝试在当地居民家中安装集水管道和过滤装置,便于直接利用过滤后的雨水,同时研究海水淡化的可能性。
这是岭大与多伦多大学合作的项目,实践团队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要完成安装推广、社区教育、物流运输全流程,并利用假期时间到菲律宾工作。高永贤点出这种合作模式的核心价值,“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专业特长,用技术在相对贫困的地区解决复杂的问题。”
“兼具人文温度与数字锐度的探索者”
岭大方方面面都在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也常常给老师带来“焦虑”。高永贤透露,“我们课程团队应该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花在想未来上,总是在思考如何与国家政策相连,如一带一路、大湾区,如何为学生开拓更多项目,提升国际化视野。”
“小班制”的博雅教育,塑造了“小而美、精而强”的教育生态。高婉馨描述她熟悉的课堂环境,“一个班可能就二三十人,公共大课最多五六十人,有的小班人数还不到二十人。”
![]()
高婉馨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一堂专业课下来,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岭大的教授都非常有责任心,他要保证你学会课上的内容。每讲完一部分,教授会反复提问,确认所有学生都理解以后再继续往下推进。”
除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岭大还设立“学术导师”制度,每位本科生都有专门的学业指导老师,每学期见面沟通,为学生提供选课建议和学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结合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选择。在学习以外,为所有符合资格的本科生提供至少两年的住宿,着力打造丰富的舍堂文化,用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充实校园生活。
![]()
岭大校园全景
在岭大就读的三年里,高汶檀去过美国、意大利等不同国家交换,也参加过东京大学、瑞士卢赛恩高等专业学院的课程和项目,这些经历不仅开阔眼界,也让她横向对比不同国家制度和文化的差异。
本科阶段的尾声,高汶檀还要学习一门特殊的顶点课程,“它要求我们把过去三年学过的课程、做过的项目和交换经历整合起来,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也对求职和申请研究生有帮助。”回顾这一切,她不禁感慨:“原来这三年我改变了这么多。”
在采访中,秦泗钊描绘出理想学生的画像,“是兼具人文温度与数字锐度的探索者”。他进一步指出,岭大的育人框架中,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特定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可迁移的认知架构”。当人工智能改变知识生产模式时,学生能更快重构能力组合;当新兴职业涌现时,他们能更好适应未来的职场。
数据科学学院大三学生张曾嵘,就深刻体会到了这种“跨专业”培养的意义。他在选修《京剧与昆曲》课程时,将数据科学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结合起来,研究“数据科学在京剧与昆曲中的应用”,一是将数字技术应用在音视频的修复,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宽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
同时修读数据科学和哲学伦理课程,或在数字艺术项目中融合编程与美学,是岭大学子的常态,也是当下文理融合的必然趋势。秦泗钊的教育目标十分清晰,“岭大要培养的不是单向度的技术专家,而是能够驾驭技术变革、理解其社会影响、并以人文精神引导创新方向的未来领袖。”
他观察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每年培养超过1100万名大学毕业生,然而接受博雅教育的学生在总体中仍占较小比例。为了推动博雅教育的发展,岭大还将深化与内地高校的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研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岭南大学要做的不是追赶潮流,而是成为潮水的方向”,秦泗钊说。
作者:曾敏婷
编辑:马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