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中华大地,可以说都卷入了一场决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
那时候,无论党派,无论背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应该扛起抗日的责任。川军、滇军、桂军……这些地方部队都为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然而,就在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时候,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却有那么两个人,他们手里攥着几十万的军队,地盘稳固,枪炮精良,但在整个抗战期间,却始终没有派一兵一卒到前线去。
![]()
他们就像是这场全民战争中的“局外人”,冷眼旁观着中原大地的战火纷飞。
地处偏远还是另有图谋?
其中一位便是控制着整个新疆的盛世才。一提到新疆,我们都知道,那地方在中国的最西边,离当时的抗日主战场十万八千里。盛世才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它当成了自己不出兵的最好理由。
盛世才这个人,非常不简单。他不是新疆本地人,而是东北人,靠着权谋和手段,在三十年代初成为了新疆的实际统治者,人送外号“新疆王”。
![]()
他上台后,大搞改革,发展经济,看起来很有作为。
同时,他也牢牢抓住了军权。到了抗战爆发前后,他手里的兵力相当可观。
根据一些资料的描述,在1942年左右,盛世才的麾下已经拥有了包括第128师、暂编第3师在内的至少六个师的兵力,还有炮兵团、特务团等直属部队,装备了不少从苏联搞来的武器,也就是所谓的“苏械部队”,实力在全国各路军阀中都排得上号。
![]()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多次希望新疆能够出兵或者提供物资支援。但盛世才每次都以“新疆地处边陲,防御薄弱”或者“交通不便,难以驰援”为由,一口回绝。
他的理由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新疆确实远,而且当时与苏联接壤,防务压力也很大。
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背后藏着盛世才自己的“小九九”。他心里最清楚,他能当上“新疆王”,靠的不是南京的国民政府,而是北边的苏联。
![]()
从他上台开始,就和苏联走得非常近,甚至一度喊出了“亲苏反蒋”的口号。苏联不仅给他提供经济援助,还派来了军事顾问,甚至直接派兵进驻新疆哈密帮他稳定局势。
在盛世才看来,苏联才是他最可靠的靠山。
他盘算着,只要抱紧苏联的大腿,日本人根本不可能打到新疆来,他又何必为了支援遥远的内地战场,而消耗自己的实力呢?
![]()
说白了,盛世才考虑的从来不是国家民族的大义,而是他自己的独立王国。他的军队,是用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是他在新疆说一不二的资本。
一旦把部队派出去,不仅自己的地盘可能空虚,让别人有可乘之机,而且万一在战场上被打残了,他这个“新疆王”的宝座也就坐不稳了。所以,他宁愿在自己的地盘上当一个土皇帝,也不愿意为全国的抗战大局贡献一丝一毫的兵力。
![]()
坐守后方意在自保
说完了西北的盛世才,咱们再把目光转向祖国的西南地区。在那里,同样有一位实力雄厚的军阀,做出了和盛世才同样的选择。他就是长期盘踞在西康省的“西康王”刘文辉。
和盛世才这个外来户不一样,刘文辉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是川系军阀中的重要人物。他的人生经历也挺传奇,曾经一度是四川势力最强的军阀,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他手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军势力鼎盛,号称拥有“七个师、二十多个旅、兵力超过十二万”。后来,他在和侄子刘湘的“二刘之战”中失败,被迫退守到了当时还比较贫瘠的西康地区。
![]()
虽然丢了富庶的成都平原,但刘文辉在西康励精图治,依然保留了相当的实力。
到了抗战期间,他牢牢控制着西康,手下据说仍有近十万人的部队。西康这个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片特殊的地理环境,成了刘文辉“按兵不动”的天然屏障。
和盛世才一样,当抗战的烽火燃起时,刘文辉也选择了保存实力。他的理由和盛世才也有些相似。
![]()
西康地处大后方中的大后方,日军的铁蹄根本不可能踏足这里。他认为没必要把自己的老本赔进去,去打一场看似和自己关系不大的战争。
作为地方军阀,刘文辉最担心的,就是被中央军“吞并”。他害怕一旦把自己的主力部队派出去抗日,蒋介石就会趁机派中央军进入西康,把他这个“西康王”给架空了。
在他看来,相比于远在天边的日本人,近在咫尺的蒋介石才是对他威胁更大的人。
不过,和盛世才一毛不拔的强硬态度相比,刘文辉还是做了一些表面文章的。
![]()
他虽然没出兵,但据说曾以个人名义向国民政府捐了五十万现大洋作为抗日军费。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
一方面可以堵住悠悠众口,表明自己的抗日立场;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政治智慧,花钱消灾,避免因为“不抗日”的罪名而成为众矢之的。
但无论如何,捐钱和出兵是两码事。
在整个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他那近十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始终都驻扎在西康,没有踏出省界一步。
![]()
“保存实力”?
什么是军阀逻辑?简单来说,就是地盘和军队是我的私有财产。
在他们的观念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排在个人和派系利益之后。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多年,大家早就习惯了“有枪便是草头王”的生存法则。谁的军队实力强,谁的地盘大,谁就有话语权。
盛世才和刘文辉正是这种逻辑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把自己的部队视作私人武装,是万万不能轻易消耗的。
![]()
他们担心的不是国家会不会灭亡,而是自己的“独立王国”会不会被吞并。盛世才担心苏联靠不住,更担心蒋介石会清算他;刘文辉则是在与侄子的争斗中吃了大亏后,更加把自己的军队看得比命还重。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确实为他们的“作壁上观”提供了客观条件。
新疆和西康都远离主战场,日军的直接威胁很小。这让他们不像那些地处前线的军阀,比如山西的阎锡山,或者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面临着火烧眉毛的亡省危机。
![]()
没有切肤之痛,自然也就少了那种必须奋起反抗的决绝。
但这种选择,也让他们与那些毅然出征的军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刘文辉的同乡川军,在装备极差、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几百万川中子弟前仆后继,伤亡极其惨重,为抗战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还有滇军和桂军,也都在正面战场上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与这些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的军队相比,盛世才和刘文辉的选择,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不少非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